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科技素养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2020年4月,湖北省建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2019年底,建始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9.5%下降至0.35%。全县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建始县采访,切实感受当地脱贫摘帽后的重大变化。

  产业扶贫助力持续增收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产业扶贫功不可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介绍,2019年,全国脱贫户中有72.3%得到了产业扶贫支持。挖掘地区优势,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长效扶贫产业,是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减贫长效机制的关键。

2014年,建始县业州镇当阳坝村村民王建忠一家被纳入了贫困户。在全县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以及帮扶单位的技术支持下,王建忠率先种植了10亩苹果桃。2019年,王建忠家的苹果桃迎来了大丰收,实现年产值8万余元。他计划自筹资金建房开办农家乐,做村里民宿旅游的带头人。

建始县景阳镇大里村村民黄凤青也是2014年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2017年,他的家庭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成功脱贫后,黄凤青努力带动乡亲发展产业。2017年7月,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成功带动贫困户8户33人、非贫困户48户181人。目前,合作社种植黄桃80亩、航天梨120亩。

我国扶贫攻坚帮助了大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眼界更宽阔、思想更活跃。同时,也使他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模样和未来可期的前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龚炎长对记者说,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农业多维功能

提及目前建始县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或挑战,建始县扶贫办主任何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大多数经营主体各自为阵,尚未形成有效益的主导产业;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企业没有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农业产业初期投入大、周期长、回收慢,农户发展产业的自身动力不强;欠缺技术指导,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产业项目特别是由农户自行发展的项目缺乏管理技术,标准化程度低,农作物长势差、病虫害严重。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最大的挑战是贫困小农户能力与现代产业发展(规模经济)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冲突。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建议,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产业以及适合的技术措施,确保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选择合适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关键是要处理好贫困户通过土地租用、资金入股分红、产品代销等方式增收与产业组织合理利益间的关系。

由于扶贫产业要让大量农民参与,因此,采用的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其中的龙头企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龙头企业难找。此外,贫困地区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者的年龄普遍偏大,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在龚炎长看来,最好将当地有一定基础且技术难度不高的产业发展为地域特色产业,以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产业发展初期给予一定扶持。

魏后凯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按照前后两端延伸的思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纵横向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在产业组织上,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互联网+农户等不同方式,将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让贫困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科技力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提高产业扶贫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科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助力产业脱贫。吴国宝对此建议,通过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科技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借助科技手段、引入新技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科技含量,直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依靠科技理论和知识,选择和发展能够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或产业,扩大地方产品和产业发展的边界,提高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利用科技设施和条件,发展电商、物流、加工等,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发展的附加价值。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表示,该校7年来组建了48支教授团队,设立产业攻关项目63个,投入项目资金1700多万元。培育优质特色产业12个,其中规模过亿元产业7个。在建始县,学校培育了10个特色产业,2019年比2014年新增产值16.95亿元,累计带动116524人脱贫。在建始县花坪镇、景阳镇打造的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样板间”,全年吸引游客近1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亿元。

由于果农迫切需要技术指导,现年71岁的华中农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蔡礼鸿也乐于“退而不休”。他自2013年4月18日接到建始县猕猴桃成片死亡的求助电话后,每年有100多天待在建始县。常年深入到猕猴桃种植较为集中的乡镇,实地考察猕猴桃产业,现场指导村民种植。他提出并逐步完善了一套面向农户的、简便易行的“傻瓜”栽培技术,还针对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开展全县集中或分散的各式技术培训。除了为猕猴桃果树灾害开药方,蔡礼鸿还指导果农应对六月雪梨、关口葡萄等果树出现的病害和其他技术问题。

目前的扶贫产业主要是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依托农业农村的特色文化旅游业等。为此,需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采用先进实用的种养殖、加工和冷链储运技术,大力实施品牌兴农、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和电商助农。魏后凯表示,在政策支持上,要注重对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民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切实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优质从业,才能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何平提出,有针对性地做好实用技术指导,做好科学技术宣传教育,提高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帮助贫困人群获得产业发展技能并提升其致富本领,才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内在动力和行之有效的根本方法。

作者:明海英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