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战“疫”故事】学校有群“麦田里的守望者”

核心提示: 疫情期间,我校小麦团队全体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学校和学院的帮助支持下,辗转武汉、襄阳、鄂州三地收割实验材料,守护学术成果,他们被誉为“麦田里的守望者”。

湖北襄阳,微风吹拂着麦田,麦浪滚滚、高低起伏,远远近近飘来沁人心脾的麦香。又是一年麦黄时,眼看着今年丰收在望。

收获的季节一天一天靠近,天气却突然变得阴雨连绵。这可急坏了小麦团队的老师们——10天后,小麦即将成熟,若经历一场雨,种子就会迅速发芽,失去研究价值。

5月6日晚,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小麦团队鄢文豪教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向学校发出了“求助信”。7日一早,校领导高翅、李召虎和姚江林给鄢文豪回了信:“学校会积极帮助小麦团队完成材料收割。”

从团队的几个人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群人,一场科研战“疫”正式拉开帷幕。

11人组成了“割麦队”

事情的起因,是小麦团队在襄阳和鄂州各有30亩实验材料、校内有10亩田间材料外加6000盆盆栽材料,三处的小麦已到时令急需收割。如果是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收割工作完全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但时值疫情期间,校内人手不够,想要离开武汉到襄阳和鄂州收割材料更是难上加难。

接到鄢文豪的“求助信”后,学校很快就行动了起来。

无法在襄阳和鄂州招工,学校只能从武汉派去“割麦队”。在严守政策的同时,学校为所有由武汉赴外地收割的教师办理了点对点交通手续,帮助他们顺利出城,并在每一次往返之后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工作。

武汉、鄂州和襄阳三地小麦接连成熟,学校组成的11人小麦收割团队连续在三地轮换,历时10余天抢收下所有具有实验价值的植株。这样的“收割”并非一般机械操作,必须全“手工”。小部分可以用镰刀收割,大部分则需要一株一株地拔穗,从而选出重要单株。

33b8e42f97b1bc3c558f73d295fb78e

81126b827ec870049bd51bee8cb336b

襄阳的日子里,“割麦队”的老师和研究生同学们共同体验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早上6点起床、6点15早餐、6点40出发、7点开工割麦,晚上18点30回到住处。夜晚,大家团坐在一起,话题中全是“麦子的那些事”。

麦子收下了,储存却成了大问题。小麦因为不耐潮和高温的特性,必须铺开晾晒、贮存。襄阳材料装车前夜,学院为小麦团队整理出的用于短期收纳和晾晒的晒场在一场雨后充满积水,无法再用于小麦的贮藏。紧急之下,玉米团队杨芳教授伸出了援手,把自己的温室借给小麦团队。

运输问题接踵而至。“割麦队”在襄阳一地总共收获小麦合约150立方米。这批材料由一辆12米长、4.5米宽、2.5米高的货车运输。经过长途运输回到学校后,又遇到了新问题:运输货车体积过大,无法从校门进入。最终植科院工作人员与建安部商量出办法——货车从野芷花田旁香樟路驶入学校。

只因“学术不等人”

“复兴作物学”是近年来植科院学科发展的宏愿,小麦研究被确定为植科院学术研究新的增长点,小麦团队因此而生。清一色的“80后”教授和高起点的学术研究是团队的显著特征。初创之际便遭遇疫情,团队成员决定全力以赴。

小麦团队教授兰彩霞家中尚有一个5岁的孩子,为了完成工作,她将孩子交给在家上班的丈夫,自己则在收割期间连续一个月每天开车往返于襄阳、鄂州与武汉,带着研究生下田收割。特殊时期收割小麦,团队成员需要带着口罩,做好疫情防护。口罩使他们呼吸不畅、劳累程度激增,加上小麦团队人数不多、收割数量庞大,收割的过程十分艰辛。尽管如此,团队的成员们还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疫情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减了两圈。” 兰彩霞调侃说。

70fef5301c34b87ebed3ed45e64f427

55b355872147daa49a5dcc7b0592a64

教授李强带着研究生整日在表型平台工作。表型平台的6000株小麦需要完成含水量、株高、取样、株型检测,还需要秸秆与穗分开收获。因为疫情期间表型平台无法维护,这些小麦必须手动收割。开始收割时,武汉的天气已经变得炎热,师生二人每天都顶着太阳在闷热的大棚中进行工作,工作结束时两人都晒黑了很多。

小麦团队的人总是说:“疫情总会过去,但学术不等人。”小麦收割时期,他们即便在住处也一直没闲下来,他们“无法做学术,就多看论文;无法做出实验数据,就多制定以后的研究计划”,“停研不停学”,为科研工作做着忙碌的准备。

“永远不缺守望相助”

疫情期间,小麦团队收到了很多来自其他团队、学院和部门的帮助,这种团结互助让他们感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

回想起向玉米团队借储存场地时的情景,鄢文豪说:“只聊了不到三句话,同事们就把温室借给了我们,这让我们非常感激。”

疫情期间,老师的科研或多或少都存在困难,但大家仍会在他人遇到难题时选择施以援手。每次见面,他们打招呼的内容都是“需要帮助吗?”小麦团队今年刚开始种这批小麦时,郭亮教授、洪登峰教授等就都曾主动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疫情环境下,小麦团队在学校、学院和其他团队的帮助下,克服困难完成了收获三地材料并进行表型测量的任务。种种帮助,让小麦团队的成员们十分感动。“自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学校和学院为了保障师生员工的的健康做了很多事,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的抗疫是在保健康保安全的同时,积极主动保教学、促生产,努力挽回科研损失,这是责任感更彰显担当。”

90112d56562e0af198cdfe24fbb9ed8

d57388d435ce67f31b76fefeaeb9e2d

(本文图片由 鄢文豪 提供)

因自身付出和同事帮助,小麦团队收获满满。疫情期间,他们顺利完成近3000份小麦种质资源的收种和晾晒,对500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全生育期的表型调查和收获并对完成对一系列特殊材料的取样。令人欣慰的是,团队成员的投稿最终被Plant Journal,Plant Disease, Phytopatholog以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等杂志接收。

诚如鄢文豪所说:“疫情给几乎所有的团队和老师都带来了巨大挑战,有的甚至科研工作完全无法进行,但是在华农这片天空下,你永远不缺少守望相助和彼此搀扶,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很幸福。”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 韩昊霖 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

责任编辑:汤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