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战“疫”故事】“我们是战时物资保障员”

核心提示: 70余天来,后保部商贸中心的工作人员绞尽脑汁,只为艰难地拓宽货源、调度物资、抢运货物,保障师生基本需求。他们是学校战“疫期”物资供应的“保障员”,冲在一线,啃下了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连几十通物资调配电话、几十笔采购清单,计算机对账语音飞快、进出的脚步声急促,记者来到后保部商贸中心时,这里仍然忙碌,一如战备后勤。

70余天来,他们绞尽脑汁,只为艰难地拓宽货源、调度物资、抢运货物,保障师生基本需求。

他们是学校战“疫期”物资供应的“保障员”,冲在一线,啃下了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

商珺:“战略物资的‘调度员’”

“商经理,我昨天没有买到面,家里快揭不开锅了!”疫情之初,后保部商贸中心商珺接到一位老师的电话。她说,“揭不开锅”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武汉“封城”前后很多居民的真实忧虑。

1月23日当天,梧桐路教育超市的米面油及调料基本售罄,远不到打烊时间,货架存货基本搬空。在“断粮”的最紧要关头,后保部甚至决定投放出部分饮食中心储备的米、面、油以解燃眉之急。

“我们面对的窘境是,供应商要么没货、要么没工人、要么封路进不来,当时老师们的物资暂缺电话一个个扎到我的心里。”商珺回忆起来至今还略显忧伤。

因为与武汉五大商超政府保障供应不一样,学校物资超市只能“自谋出路”,商珺和同事们决定主动出击,争分夺秒准备物资储备。

战时倍平时。商珺说,怎么尽快调度物资,她只有用“笨办法”。于是,商贸中心很快组建了采购组、运输组、服务组、销售组四个小组,高效运转、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分配工作。商珺发动在校外但在市内的同事开始“广积粮”,找遍渠道储备。

微信图片_20200403104150

商珺(中)在交流消杀工作和防护知识

争取物资,用“先下手为强”来形容毫不夸张,“很多物资,前一秒还充足,后一秒就变货荒,”商珺总结了特殊时期的物资储备“心得”:心要细、态度要好、“姿态”要低,当供不应求的时候,需要态度诚恳。“以米为例,如果不及时,厂商那里要么拿不到货物,要么只能拿高价的泰国香米,这对我们来说是考验。”

“我们有货,但没工人,需要你们自己来拖货!”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商珺和同事们很兴奋也很无奈,他们派出为数不多的值班人员去搬运,肩扛背驮,每个人每天搬运几千斤货物。

但商超对货源的选择不是没有原则,商珺说,后保商贸中心从不进来路不明或者高危仓库的货物。为了广开渠道,他们联络全国高校商贸专业委员会湖北分会的委员单位,整合后保部饮食中心供货渠道,与中粮等实力供应商取得联系。即便最紧俏的时候,商珺仍然会“货比三家”,选择物美价廉的物品,最终以平价销售给师生。

那几日,线上与线下的物资储备,一刻也没停歇。商贸中心安排在老家人专门值班,紧盯网上售货渠道,抢抓一切机会,“开足马力”下订单。

对商珺来说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人手紧张和员工安全。为此,中心的管理层全部排班到一线岗位拖货、搬运、值班,他们还创立了小“AB班”制度,以小班轮班为主,最大限度防止整个中心出现人员间交叉感染。

从1月23日到现在,商珺从睁开眼到深夜睡觉,满脑袋都是“货源”“价格”“安全”“调运”“搬货”“团购”……她说,有时候也很疲倦,但想到自己被师生需要、想到要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她会马上投入紧张的劳动之中。

她说,保障供应就是战“疫”期自己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李红梅:“争分夺秒的‘抢货人’”

2月6日,雨夹着雪在狂风漫卷下拼命摔打在武汉静谧的大街小巷。梧桐路教育超市店长李红梅对这个日子特别感怀。

这天,在三环线的文化大道匝口,有一群华农梧桐路教育超市的员工正在风雪中焦急等待从郑州发来的270余件挂面,从12点等到15点,再等到晚上18点……

战“疫”初期,李红梅用一个“抢”字来形容。首先是“抢”防疫物资。李红梅的日志里精确地统计着各种物资的缺口和需求。早在1月21日,李红梅就抢抓时机购入一次性口罩10万余只、84消毒液70余件、面罩100余件。这些物资主要用于校内疫情初期防疫一线。

事后,李红梅说,辛亏自己“留了一手”,因为后面每次订购都如同“打仗”。大年初一,他们抢订的4层口罩被先后辗转黄石理工学院和南湖山庄,经过10多天的漫长等待才运到学校,“交通阻隔成为最大障碍,愿意接受货物的物流要若干证明、经过若干‘关卡’。”

“教超有白糖吗?”“没有酵母菌,家里馒头发不起来”“好想来一点‘老干妈’”“家里小孩想吃蛋黄派”……随着疫情的持续,师生们开始在各种群中呼吁调料和休闲食品。李红梅和同事们专门赶往供应商处托运白糖、酵母菌、芝麻酱、番茄酱、方便面、火腿肠、奥利奥等等。

对李红梅而言,那一段时间氛围比较“压抑”。在商家的仓库前,不可言状的一幕总会出现在眼前:售货人和取货人,只三五俩,戴着口罩,用眼睛认真打量着对方,看不出是质疑还是欢迎,全程没有问候叙旧,“确认过眼神”后,大家只顾干活,警觉而麻利。

微信图片_20200403104134

2月6日深夜,李红梅冒着风雪抢运物品后回到学校

李红梅会为老师们捎带一些“小东西”,有时候也添加了工作难度,但她说,“答应过老师们的”,带就要竭尽全力去做。

也有人这样评价李红梅:“她忙起来,能颠覆我对女同志的惯有认识!”

“妈妈,离远一点,全身病毒!”李红梅的女儿每天看到早出晚归的妈妈,总是既担心又无奈。女儿的“玩笑话”更多的是关心,李红梅说,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全部清洗、全部消毒、全部通风,70多个日日夜夜,这样的过程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面对不解,李红梅们也很憋屈、也有不快,但是她说为保物资、保供应,她和同事们一天也没停止工作。而面对老师们的理解和肯定,李红梅们会马上能量满满。

“闷热,像极了武汉的夏天”,李红梅最难受的莫过于穿着雨衣收银的日子,由于不透气,汽汗水聚集在雨衣上,凝成水珠钻进脖子,湿润而闷热给人以莫名的烦躁。

“大小生活,俱念幸福”,李红梅说,好在大家都挺了过来。最快意的是“抢”了很多物资,但更高兴的是,自己的超市人员全部安全,无一感染、无一天关闭!

3月8日,一场雨后团购如约而至。李红梅和其他女同志们在派送团购之后,都收到了后保部领导的一支蓝色妖姬,“那一刻,很累也很幸福!”

陈浩奕:“新鲜果蔬的‘搬运工’”

4月3日清晨,一辆大卡车拉着整车大白菜进入白沙洲农贸批发市场,等了半个小时的拿货人立即冲上来围住卡车,他们脚下踩着几捆大白菜,手指着大声说:“这几捆菜是我的了!”见状,大家纷纷效仿“圈菜”。

梧桐路教育超市生鲜部陈浩奕就在这批“圈菜”人中。回到华农,他发现晨光刚好略过校门、妻子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劳动,一番“日出而作”的画卷。

抢大白菜只是陈浩奕工作的一个侧面。疫情期间供应链暂缺,能拿到高质量的大白菜、叶子菜等“刚需”蔬菜,是师生的期盼,也是陈浩奕为之不懈奋斗的动力。

走进梧桐路教育超市,师生会发现这里的蔬菜不但时令新鲜、清爽宜人,还丰富多样、菜品极好。这离不开陈浩奕和家人70多天的坚守,他举小白菜为例,说:“相对武汉人的口味,小白菜比上海青更‘对胃口’,那我就要想方设法拿小白菜!”

70多天,从学校到白沙洲农贸批发市场,陈浩奕货运小车里程数从28000公里猛涨到47000多公里。他开玩笑说,这台车就是他的“影子”,与他“相依为命”。

这台车也曾在抢菜搬运中“罢工”——左前轮突然“跑气”,这在4S店没复工的时段显得特别尴尬。酷爱修理的陈浩奕在商贸中心借来打气筒,持续跑两三个来回就打气一次,这也成了他的战疫日常。

微信图片_20200403112520

4月3日清早,正在白沙洲蔬菜批发市场搬货的陈浩奕

早起、开车、抢菜、搬运,再卸车、搬运、开包、上架,陈浩奕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繁重劳动,有时没时间吃饭就吃点零食或者泡一碗方便面,即便能吃上饭,也往往冷热不均、三饥两饱。

陈浩奕说,疫情期间的蔬菜价格、新鲜度和多样度有时候很难平衡。他说,蔬菜批发实际上有一些“行规”:蔬菜包装盒往往被过度包装,每件下面总有3到4厘米的“黑色垫板”,而这些垫板最终会抬升师生购物价格。“行费”“过年费”“收票工本费”,“就连系菜的大绳子也被摊入成本”……细账算下来,到师生餐桌价格就略显波动。

但陈浩奕说,自己是来自山里的娃,不敢、不能、不会也不想“提菜价”,70多天的坚守,收回成本之后干的更多的是良心活。

“能否再追加200份团购菜?”“留学生需要教育超市送菜”,进入三月以来,团购成为主要渠道。陈浩奕的蔬菜订购量从200份迅速涨到400份,陈浩奕的蔬菜受到师生普遍欢迎。也正因如此,从早上4点50到晚上23点30,虽然教超关门,但里面仍然灯火通明,陈浩奕和家人正为600余份团购菜打包。

团购菜有两种套餐,其中一样58元、15斤左右、9个菜品,不同于平价菜,这是陈浩奕为了丰富师生口味和营养均衡,他们专门把毛豆、丝瓜、平菇、菠菜等充实在套餐之中。为回馈师生,他还特意送每单顾客一包汉菜。

陈浩奕坦陈,给华农师生提供优质的果蔬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情怀。他说,高山蔬菜一直是华农与建始合作的成果,希望有更多的富硒有机高山蔬菜走进华农师生,让他们感受扶贫与科技结合带来的美味与营养。

记者后记

英雄固然让人神往,但平凡人、平凡事才是这个社会的主色调。

平凡人如商珺、李红梅、陈浩奕,平凡事如保障师生吃饱穿暖。看似小事,却关涉每一位师生的日常。

他们的工作,在平时是保障与服务,在战时是供应和刚需,火线中的关键,可见一斑。

采访中他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采访中他们还在不停接电话,采访中还在用计算机算账。商珺之果决、李红梅之坦诚、陈浩奕之敦厚,让人感慨。

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后保部商贸中心的疫情职责与使命担当。

由此而言,每个岗位、每种角色都是重要的一颗颗螺丝钉,关键时候他们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岗位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一样。或许,最平凡的人值得最应该的尊重和理解。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每个普通人如同一滴水,最终汇聚成战“疫”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汪洋大海。

一所大学,要有教育家、科学家、文艺家,也有要有管理服务的普通师生员工。亦或者说,一流大学,要有一流学术、一流学人,也要有一流管理与服务。

战“疫”不愧是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每位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托举起了学校和国家的梦想。

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李寒)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