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食科院搭建“云网格”平台提升师生互动效度

核心提示: 食科院在多轮调研毕业生论文指导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尝试推行毕业就业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毕业、就业同指导、同推进。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超)“之前听你说过你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这是辅导员推荐的一个招聘信息,有兴趣可以试试!”“你的实验方案我已经看过了,方案可行,你可以在家着手进行文献查阅了。”本学期开学之初,在众多食科学子的手机上都弹出过这样的对话框,这些消息或是来自于相熟的同学,或是来自于实验室的师长。

一条条跳动的信息,穿梭于75个网格群,显示在79位专任教师和261位本科生的手机端,是毕业生最关注、最需要的“情报”。与毕业就业相关的这些信息,成为这个特殊时期最硬核的符号。

因势施策,搭建分层级网格阵地

疫情之下,毕业生比往年更加关注自己毕业以及就业的各项事务。学院作为学子们的后盾,竭尽全力为同学们答疑解难,但随着“答疑群”越建越多,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往往由于分布在各个群里而出现效能逐渐衰减的问题。对此食科院出台了《食品科学技术学院2020届毕业生“云网格”服务办法(试行)》,在年级层面、班级层面基础上,安排学院班子成员、辅导员、教务员下沉每位导师与学生组建的QQ群,组团精准服务于每位毕业生的毕业就业需求,督导落实毕业生论文进度,教务员与学生、导师一对一沟通,学生们的任何疑惑也能同步反馈到学院领导。开展下沉式指导帮扶措施,进一步推进了全员育人,也破解了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毕业就业多头绪的难点。

食科院院长徐晓云表示,毕业生服务的网格化工作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填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缝隙”,让各类信息在教师这个“大后台”再挖掘、再整合,“而且针对网格里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学院老师也更容易进行精准施策。”

因地施策,实施个性化论文指导

“无法返校开展实验工作对毕业生论文进度有所影响。”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授陈福生 “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在家做起了实验,以制作家乡特色的发酵食品为基础,优化其加工工艺,以期为工艺设计提供一点新的“论据”。在家制作发酵食品,定期观察状态,收集样品,开学后再对样品指标进行检测,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背后却是师生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实践的尝试。

“老师,菌膜好像没有加厚怎么办?”“看图片没有问题,再过1至2天可进行干燥。”“老师,我查了近几天天气预报,没有太阳怎么办?”“不要开盖,耐心等待!”谈到与学生的交流过程,陈福生感慨道:“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了解家乡特色发酵食品,传承父辈技艺,弘扬我国传统发酵食品文化的机会。”

除了陈福生,网格里的每一位老师都对自己所带的学生十分关心,日常联系同学,定向推荐或者一起分析如何高效能实施,就像疫情之下关注自己家人健康一样关注了同学们的毕业和就业进展。食科院党委书记杨铁贵在网格群里调侃道:“我会做育人工程的好监工。”在疫情的严密防控期,导师根据学生课题以及实际情况重新规划或者局部调整内容,探索实现“一生一策”。

因人施策,实现毕业就业双推进

在网格中“工作”的导师们除了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还注重与辅导员的相互沟通,共享学生信息,有针对性地定向推荐与指导,实现导师主动,学生行动,毕业就业有机联动。

“我拿到华润万家和深粮控股的offer啦,这段时间谢谢老师!”看着食工1601班喻源发来求职成功的消息,这段时间一直关心和引导的导师刘友明为他送上了真诚的祝福。

“喻源因为考研成绩不理想,所以同时要考虑毕业和就业两方面,压力很大。”刘友明了解到他的情况后,除了思考如何指导他完成毕业论文,还经常性的关注学院就业信息与辅导报告,思考与喻源同学的匹配性。在刘友明的关心和引导下,喻源完成了毕业与就业的双轮前进,而且拿到了心仪的offer。

据悉,食科院在多轮调研毕业生论文指导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尝试推行毕业就业网格化服务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热度”。通过构建毕业论文指导、就业信息传递、进度反馈的“网格阵地”,形成“学院搭建沟通平台、教师积极主动出击、朋辈效应持续放热”三位一体的精准对策,实现毕业、就业同指导、同推进,极大地提升了师生毕业就业互动效度。

审核人:向异之

责任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