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战“疫”故事】为校园战“疫”提供“硬核”支撑

核心提示: 自1月22日封校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狮山保卫战”已持续两月。近60天的时间里,师生们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他们之中,有这样一群实验技术人员,始终尽职尽责、协同“作战”,为狮山战“疫”提供有力支撑。

   自1月22日封校以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狮山保卫战”已持续两月。近60天的时间里,师生们团结一心、守望相助。他们之中,有这样一群实验技术人员,始终尽职尽责、协同“作战”,为狮山战“疫”提供有力支撑。

 “让科研攻关的每分每秒更高效”

“科研攻关,必须跟时间赛跑。而我的工作,就是让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更高效。”陈西是学校动物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的“大管家”,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和人员培训。疫情暴发后,他毅然退掉了回家过年的车票,加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

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需要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操作,必须获得相关部门批复取得资质后,才能开展研究。1月24日除夕夜,万家团圆之际,陈西却在实验室挑灯夜战,撰写申请报告、录制相关视频。

提交、修改、再提交,一系列连轴转、高强度的申报工作后,学校在24小时内就取得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批复。随后几天,他24小时待命,经常修改材料到凌晨,最终在2月2日,学校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开展实验活动的批复,整个团队可以全力开展研究攻关。

1月底到2月初,各项物资紧缺,实验室也同样面临着仪器设备、防护物资不足等困难。这段时间,陈西便和学校、学院以及老师们密切联系,多方找渠道、募集物资。有一次酒精库存“告急”,他联系上还在外地的经销商,直接让对方快递仓库钥匙,自己开车去仓库拖回了满满一车。

P3实验室对硬件和软件都有严格要求。为了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和人员安全,陈西每天早上会提前到实验室,全面检查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防护物资。同时,他还负责对项目攻关小组成员开展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和考核。

全副武装的陈西将进入P3实验室

陈西即将进入P3实验室

陈西读博期间曾在美国佐治亚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开展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疫情期间,他主动申请加入研究团队,承担病毒培养、免疫抗原制备基础工作,在科研攻关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说:“疫情当前,陈焕春院士和金梅林教授不惧风险,在P3实验室带头组织科研项目实施,团队成员们通宵达旦开展研究,让我深受鼓舞,作为‘战友’,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以支持。”

 “关键时刻,我们顶上”

特殊时期,封城、封校,交通管控,各个学院都面临着人手紧缺的问题。

面对困难,园艺林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袁芳亭、徐莉清、张红艳、范光兴和傅强五位老师主动请缨,分担学院值班任务以及离退休教工的服务联络工作。

二月份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几位老师毫不退缩,做好个人防护后便早早来到学院办公室,一忙就是一天。“离退休教师家里需要生活物资和药品,师生要外出购买实验材料……”值班时,他们总会收到各种求助,变身联络员和协调员,与学院领导一起想办法、找资源,尽量让问题在校内解决,降低师生的出行风险。

在大家眼中,团队中的范光兴已是“老范”,可在离退休人员心中,他是亲切的“小范”。在校工作30多年的范光兴,熟悉学院每一位离退休教工的情况,与很多老同志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疫情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为老同志们购买生活用品、取药、送防护物品。学院老师因封城去了校外,打电话请他帮忙照看家中的老人,他没有推辞,定期为老人送去生活物资。

学院一位80岁的退休教工家属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安排入院,子女不在身边,3月中旬该老师隔离期才结束,为了保证他的基本生活,范老师就将一日三餐送到家里,直到他的老伴康复回家。

在华农,大家用心守护的不仅仅是师生的安全,还有狮山的一草一木。

王文恩

王文恩(右)和师傅一起除草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园林学院教学基地管理的负责老师王文恩格外忙。守着花卉、茶园、蔬菜三个基地,原本只需要负责基地教学材料维护,但考虑到老师们的科研材料无人照料,他早在2月1日,就主动在学院微信群发消息,替不在校的师生们代为护理。

大棚里的花卉和蔬菜都需要每天通风、定期浇水,为了防止病虫害,还要经常打药。基地人手紧缺,只有王文恩和一位留校的师傅,三个基地走一遍都要花上半天时间,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每天到基地“照料”。

“这些都是珍贵的教学、科研材料,学院的郭大勇、谢宗周老师,还有许多师生志愿者,大家都在用心守护着他们。”王文恩说。

“这个时候,协作很重要”

农业生产须不误农时,科研也是一样。疫情期间的科学研究,需要更多的支撑力量。

李科学是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技术中心副主任,疫情期间一直守在实验教学管理一线。定期对公共实验平台进行设备运行和安全检查、在第三综合楼和相关科研场所开展防控消杀、为团队老师培育实验材料是他的战“疫”日常。

“李老师,我的人工气候箱需要加水,请您帮个忙。”身在校外的卢新民向李科学发出求助。“有问题去找科学老师帮忙。”学院老师有问题总在第一时间想到他。

校外师生实验材料需要维护,但由于管理工作任务和责任太大,分身乏术的同时担心照看不周,于是他便发动了相关在校师生组建了一个志愿小组,帮忙一同照看。听说油菜团队要搭建网室,他和志愿者们及时响应,在3天时间内帮助搭建完成,帮助油菜团队保住了珍贵的科研和育种材料。

水产学科有其特殊性,需要养护的实验鱼是校外师生的牵挂。水产实验教学中心的“姐妹花”翟艳花和郑菲菲老师一直留守校园。察看实验素材养殖情况,巡查两个教学实践基地,每天6个小时的值班时间,她们有一半是在行走、观察中度过的。随着气温回升,实验鱼养护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做好保障,水产学院发动在校师生成立了实验鱼养护志愿队,定期检查养育房,做好喂养和维护工作,帮助基地成千上万的实验鱼渡过难关。

水产

水产学院志愿者在基地养护实验鱼

这样的“协同”战在校园里还有很多,跨团队、跨学科、跨学院,让战“疫”的力量越来越强。

疫情让城市按下了 “暂停键”,但老师们的服务却从未停步,困难时期,他们主动担责、迎难而上,用精准服务助力狮山“战疫”,用实际行动书写抗疫担当。

(文字:记者 陈锦 通讯员:常帅 卢刚 张贵礼 蔡徐涵  图片:陈锦 )

审核人:常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