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战“疫”故事】生科院研究生导师开启“云指导”模式

核心提示: 当教室的上课铃声不再响起,当动手做实验遥不可及,网络却将五湖四海的师生紧紧相连。病毒肆虐,隔不断导师们对离校学子的牵挂,天南海北,亦不能阻碍他们一起攀登科研高峰的步伐。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梦源)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常年灯火通明的生科楼按下了暂停键。当教室的上课铃声不再响起,当动手做实验遥不可及,网络却将五湖四海的师生紧紧相连。病毒肆虐,隔不断导师们对离校学子的牵挂,天南海北,亦不能阻碍他们一起攀登科研高峰的步伐。

云教学”: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2月17日上午8点,虽然没有往日熟悉的上课铃声,但张吉斌老师的《应用酶学》在线上还是准时开课。隔着屏幕,张老师与班级学生在“线上相聚”。为了确保课程效果,张吉斌老师积极备课,提前一个星期在家反复测试网络和直播设备,还把家人拉进来进行“预演”,让他们多提意见。“刚开始还有点紧张,毕竟第一次做网络直播,但看学生们的反映,感觉效果还不错。”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他还设计了电子问卷发到学生群里,让学生们填写反馈课堂效果和改进意见。

《高级植物学专题》是一门有63名学生的“大课”,由姚家玲、胡红红、薛绍武、李靖等7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受疫情影响,有的老师身在国外,有的老师被困老家,还有的老师要负责实验室研究材料管理,但老师们客服各种困难,组建QQ群,进行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讨论,撰写在线教学课程手册,将参考书籍、每节课程要点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提前熟悉了解,上课方式虽然改变了,但上课效果却不打折扣。

“云指导”:将线下组会搬到线上研讨

“疫情将学生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研究生们虽然无法来校做实验,但刚好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沉下心来去阅读和思考。”谈到防疫期间怎么指导研究生学习,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熊立仲老师这样说道。疫情发生后,他给自己指导的每个研究生都打了电话,了解学生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为学生们制定了学习阅读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和课题方向的学生推荐“个性化”书单。同时,将在学校时每周一次的线下组会搬到网上开展线上文献学习交流,和学生们一起聊文献、聊防疫知识。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生物学平台殷平与刘主两位老师,从2月1日开始,便组织研究生网上一起讲文献,从开始每天1-2个文献报告到现在每天8-9个报告,上午3小时满满当当,所有老师、博士后和研究生轮流讲,提高研究生对研究领域的理解和学术报告能力。博士生程鹏表示,由于疫情无法到校做实验,心里十分焦急。但现在基本每天都可以在网上和导师沟通交流,铆足劲把自己课题相关文献好好读,做好总结和计划,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这样学校恢复正常工作了才能更加高效的出活。

“云支招”:把关爱送到学生心坎上

疫情当前,毕业生们的心情更加焦虑。孙明老师今年有5个夏季毕业研究生,在家期间,他逐一了解学生们的毕业论文和就业情况,通过电子邮件、QQ跟进论文进度。为了加强对毕业生的论文指导,每周两次的线上例会他都让毕业生先讲论文进展,实验室同学一起帮忙“问诊把脉”。

“老师,我的投稿论文需要修改,能不能回学校拿一下电脑呀?”2月9日上午,一个家住武汉的研究生很焦急的给辅导员李梦源打电话。“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暂时不能返校。别着急,我找值班老师给你送过去。”为了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生科院发动在校值班老师和留校学生帮助学生拿送电脑、照看实验材料,积极联系校友企业帮助推荐就业岗位,努力将疫情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没想到在家要待这么长时间,电脑也没带,回去后学习进度跟不上可怎么办呀!”这是许多研究生面临的共同难题。同样在浙江老家过年的严顺平老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家学习,每天都在网上和学生聊一聊,有的学生电脑没带回家,他就定期自己查找一些经典文献发给学生。为了提高指导针对性,他建议研一学生在上好网络课的同时多看文献;对高年级学生,他建议同学们整理论文材料,也可以利用时间学一些技术,多充实自己。春节时,他还在群里给同学们发红包,鼓励大家积极乐观面对疫情。

疫情发生后,身在美国的董志强老师第一时间给学生们逐一打电话了解情况。为加强对学生指导,他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学习计划,每个学生每星期他都会联系一次,让学生介绍所读文献,提高学生学习自律性。除了实验课题,他还建议学生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发展规划,他说道:“在学校时每个人都在忙着做实验,现在有时间静下来,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个清楚的规划,等回到学校了就会更有效率。”

因疫情留在学校的2019级研究生汤智德谈到:“这是我在武汉度过的第一个寒假,没想到如此的‘特别’。虽然疾病无情,但学校、学院和导师的关怀和指导,却让我不再焦虑和恐慌。我坚信樱花盛开的时候,校园里一定会又充满欢声笑语。”

审核人:殷平 赵小剑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