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战“疫”快报】文法学院国学部集思妙议上好人文通识课

核心提示: 为了上好学校人文通识课,我校文法学院国学部9位老师想方设法从各方面相帮互助,让不见面的网课充满会心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体会人文情怀的力量。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金艳)为了上好学校人文通识课,我校文法学院国学部9位老师想方设法从各方面相帮互助,让不见面的网课充满会心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体会人文情怀的力量。

激发“共情”,无声教育潜移默化

由于所承担的课程多数是通识课,相比专业课而言,中文老师们开展网上教学的现实困难更多。首先是课堂管理的问题,动辄一两百人的大课堂,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彼此陌生,如何更好地教学是他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同时,人文素养类的课程重在阅读基础上的师生对话,这也是在媒介信息时代里学生非常喜欢和珍惜的课堂形式,如今“搬”到网络上,如何互动也是难题。为此,老师们根据学科特色,采取激发“共情”的方式。金艳老师说:“我们在开展教学时,将学生视为面临各自具体处境的人来体谅,也坦诚直言老师自己的困难。对学生而言,老师面对困难的积极适应、努力尝试,这些就是无声的教育。”

被阻隔在重庆农村老家的陈朝鲜老师在信号“最好”的自家顶楼接手机热点上课,但因为狂吠的狗和扑腾飞动的鸽子,又只能回到房间,紧闭门窗上课。在视频中,学生与陈朝鲜虽然一起感受了犬吠鸽飞,但随后依然投入且充满激情的讲授也让学生触动。学生在线上留言“这么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艰难和努力,自己再大的困难和情绪也不再成为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美学原理》的课堂互动,田志勇反复尝试了同时用两个QQ号顺利“驾驭”直播课堂,一个用于分享屏幕,一个用于语音直播,经过第二周的运用,解决了师生互动的问题。2019级预科班学生李子澐在上完课后认为,这是上课两周以来各门课程中保障最好的课堂之一,她说:“我清楚地感受到了老师的认真和付出,相互的理解和体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我们主动配合老师,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也越来越明显了。”

借“文”引导,价值塑造顺势而为

作为中文教师,传递“文学的力量”也不约而同地成为课程导入的重要内容。因时制宜,结合课程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抓住当前的疫情热点,袁琳在《应用写作》绪论学习中布置了“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的写作任务,方宪在课程中设计“抗疫日记”的作业环节,鼓励学生以文字记录和表现抗击疫情的日常点滴,讲好抗疫故事,提升写作水平。金艳在课程中分享自己最近发在朋友圈的小文,更加激发了学生踊跃分享自己的作品。

人文学科的老师需要有定力,坚持人文关怀和价值塑造,中文老师更是需要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学会解决自己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为此,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用心准备。袁琳在《文学写作》课上选择诗歌《2月30日的雨》进行赏析,引导学生直面生命历程中的死亡,正视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兰霞在《口语传播艺术》课上,采用武汉艺术家陆鸣刚刚录制的武汉话配乐诗《我要活着》,以此让大家体会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方言在特定的场合会有着更加特殊的作用。潘纯在《大学语文》课前布置的“疫情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主题分享作业,引发了同学们的踊跃报名,同学们精心准备了各自的分享内容,有结合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探究灾难面前的人性与政治、道德与谎言;也有由日本向华捐赠物资所用中国古诗词,反思如何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更有同学说“语文就是记录生活的一门学科,它让我们的冬天生活不太冷,让人们依旧期待着春天”。陈朝鲜借学生所关注的《诗经》中的《无衣》一篇,顺势引导大家非常时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士气。金艳引导学生不可忘记鲁迅先生“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的嘱咐。

未来,国学部老师们还将结合课程、联系当下,以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冷静思考,激发他们的“共情”,通过阅读与写作沉积思绪,引导青年个体的精神成长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审核人:孙站成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