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打破博导“铁帽子”,擦亮博士“金招牌”

核心提示: 本质上说,博导不是一顶帽子,而是指导博士生的资格,更不应该成为“铁帽子”。日前,学校通过多项措施,有破有立,以改革增强发展动能。

近日,学校公布了2019年冬季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博士生导师资格名单,17位副教授位列其中。与此同时,部分学院正在试点开展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探索根据博导的绩效考核来动态确定招生资格和指标分配。

这两项改革,是学校落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系列组合拳之一。它释放出一个鲜明导向:博导不再是一顶“铁帽子”,尤其不是教授之后的更高一级“职称”。

本质上说,博导不是一顶帽子,而是指导博士生的资格。学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树立起质量导向的导师综合评价与绩效考核机制,才能够保持导师队伍活力,才能够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公平、效率和质量,才能够持续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博导,更不应该成为“铁帽子”。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与动力,博导也不例外。不打开入口闸,让有条件的人都能参与竞争,难以丰富源头活水;不打开出口闸,有进入却没有退出机制,也只会形成一潭死水。学校鼓励选拔优秀青年副教授担任博导,看中的是青年导师的创新活力,破除的是唯职称论。实施博导绩效动态考核,看中的是发挥育人优势和特色,把优秀的学生放到优秀的导师团队,破除的是博导终身制。这“两破”,打破了现有资源配置的“大锅饭”,但有助于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更大提升。

打破博导“铁帽子”,不仅要敢“破”,更要善“立”。推动传统的博导终身制身份管理,向能上能下的资格转变,其改革难点不仅在于“破”,更在于“立”。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导师分类管理与动态考核机制,有效推动导师自我成长与可持续发展,考验我们的办学智慧。笔者认为,坚持质量导向是关键。一流的导师,不仅要学术造诣深厚、学术追求高远,更应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高尚。评判导师的绩效,不简单唯数量,要看“代表作”,产出质量高的多招生,产出质量低的少招生,甚至不招生。划定导师截止招生时间不搞“一刀切”,优秀的导师可以适当延迟。

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冲破观念束缚,打破身份藩篱,以改革增强发展动能,为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活力打开新的生长空间。

(本文作者系研究生院 周静舫 范莉)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