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学习强国】我国首位养猪院士,他让中国人吃上瘦猪肉

核心提示: 中国猪遗传育种学科的带头人、我国第一个养猪院士熊远著是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文章记录了熊远著为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奉献的一生。

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在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比六成,前段时间猪肉价格一路飙升,2019年10月,16省的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44.25元,环比上涨17.6%,同比上涨130.0%。“猪肉自由”也成为继“水果自由”“鸡蛋自由”后的又一热门话题。

为了“猪肉自由”,他进行了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他就是中国猪遗传育种学科的带头人、我国第一个养猪院士——熊远著。

熊远著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是我国运用数量遗传学理论进行瘦肉型猪杂交育种的开拓者之一。1985年,熊远著建立中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1986年,熊远著与他的研究集体培育出中国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988年,熊远著与同事利用"湖北白猪"为母本,杂交出瘦肉型商品猪"杜湖猪",并获得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熊远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为中国猪种选育的规范化和商业猪规范化养殖作出了巨大贡献。

阴差阳错,投身畜牧九年毕业

1930年,熊远著出生于竹山县的一个小山寨。其父熊小石在私塾任职,熊家算得上当地的书香世家。受父亲的影响,熊远著从小翻阅了大量的古文、诗赋与历史书籍。

15岁那年,熊远著第一次走出山寨,以总分排名第三的优异成绩就读于湖北省第八高级中学。异乡求学,熊远著格外努力,时常在夜深人静时还挑着煤油灯温习功课。

三年后,熊远著翻山越岭,独自辗转四川、重庆等地,报名参加了多所高校的入学考试,最终成功获得了武汉大学、地质大学、湖北农学院的录取资格。

出于地理位置与兴趣爱好的考虑,熊远著选择就读于专业能力卓越的湖北农学院(双一流大学,今华中农业大学)。彼时的大学环境十分宽松,熊远著先后试读了植物保护、园艺、森林、兽医等专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兽医处组织外国专家进行了一场兽医手术表演,学者渊博的知识与精湛的手术技巧,令熊远著震撼不已。

正当熊远著踌躇满志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五更泻”袭击了他。一病三年,待到熊远著重返学校时,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华农的兽医专业已被调并到其他高校。无奈之下,熊远著选择了较为相似的畜牧专业,却也由此开启了他日后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

在畜牧专业学习中,熊远著并没有心怀不满,反而一头扎进书纸堆中。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孟德尔的《遗传学》,这些生物学著作都成为了他的书桌常客。

1959年,理论知识丰厚的熊远著以优异成绩于华中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并成功留任母校。

踏遍全国,田间地头撰写《中国猪品种志》

因知识基础牢固,刚毕业的熊远著便担任了家畜饲养、卫生各论等课程的教学。彼时的新中国成立仅十年,用于科研的基础设备老旧,远远无法满足生产教学的需要。

为了研究种猪选育,熊远著本着“实践出真知”的精神,毅然打包行李,搬进了学校的养猪场。养猪场条件简陋,他住在毗邻猪舍的18平米小屋里,无时无刻都能闻到猪舍里传来的臭味。

养猪虽然在中国历史悠久,却始终没有实现规范化,同时各地区的猪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熊远著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地方猪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出属于我国的高产猪。

在当时的养猪生产中,农民们普通采用传统的养猪方式,卫生条件差、饲料配比随意,因此带来幼猪死亡率高、不长膘等显著问题。为此,他主要采用“防疫”“饲养”两手抓的管理办法来解决问题。

一次,熊远著在巡查猪棚时,发现一头刚出生不久的小猪正躲在猪舍的角落瑟瑟发抖。时值隆冬季节,小猪怎么能抵挡住寒风呢?熊远著二话没说,就抱着小猪往宿舍跑,将其抱到被子里取暖。

为了总结出可推广的饲养管理办法,熊远著精心挑选了三头母猪进行试验,从配种到怀孕、从怀孕到产崽、从产崽到哺乳,每一个环节,熊远著都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精心设计。

最终,这三头母猪所产的猪崽中无一死亡,断奶后的猪崽窝重也达到了560多斤,为当时湖北省最高水平。

为了改善养猪场的生产条件,熊远著抛下自己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寒风凛冽,熊远著肿着肩、僵着手一块一块地搬石头筑墙。

凌晨四点,天蒙蒙亮,熊远著便拖着板车到十几里外的湖里去打野草,这是猪崽们一天的青饲料。

一瓢水一把糠,饮水靠肩挑,青饲料自己找。

1962年到1965年的三年时间里,熊远著作为湖北省畜牧协会养猪学小组长,组织同行们对湖北省地方猪种资源进行走访调查。

1979年到1984年间,熊远著调查组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赴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安徽、苏州、海南、东北及西北等地对猪品种进行调查。

白天,他在田间地头和老农交谈,询问猪的品种来源、日常饲喂,测量猪的身高、胸围等数据;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灯下,混着猪的屎尿味,整理分析调查资料。

20年心酸,从青年教师到鬓染霜白,熊远著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对中国地方猪的品种选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坚持己见,培育“异种猪”远销港澳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猪肉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此时,熊远著提出的研究方向令所有人大跌眼镜——高瘦肉率猪种的选育工作。

很多人反对他的研究,“中国人现在连肥肉都没有的吃,搞什么瘦肉猪。选育瘦肉型猪是崇洋媚外,饲养瘦肉型猪需要精饲料,国家现在这么困难,花这么多钱培育瘦肉型猪不值得!”

熟读历史、通晓市场规律的熊远著没有屈从,他坚持进行瘦肉型猪的选育工作,并以身作则,与工人吃住在一起。

又是猪场十年,熊远著的选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瘦肉率的母猪新品种“湖北白猪”被开发出来。此时,国内的猪肉产能已大幅提高,并逐渐销往港澳地区。

然而,由于内陆地区与港澳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高脂肪的内地土猪在港澳地区备受冷落,甚至被戏称为“丹顶鹤”——白花花的肥肉中间点缀着一点红色的瘦肉。

当时猪肉是我国内陆换取外汇的主要来源。猪肉在港澳市场的销量,甚至影响着我国对外的发展战略。具备远见卓识的熊远著临危受命,为国家外贸部设计了关键技改方案。

此后,熊远著多次远赴欧美,考察并引进世界名优猪种,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机构——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

1983年,以“湖北白猪”为基础改良培育的“杜湖猪”风靡港澳,成为内地首个畅销港澳的名优瘦肉猪,甚至获得“东风车、杜湖猪”的美誉。

1988年,“杜湖猪”的选育及配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列为国家“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世界80年代中期开始,熊远著响应国家号召,先后主持多个省、部级科研难题,再次培育出中国瘦肉猪种抗应激品系。

为了适应现代商品瘦肉猪生产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养猪学界科学家们致力于通过培育各具特色的专门化品系,进行多品系间综合配套杂交,生产高效优质的商品瘦肉猪。熊远著还承担“杜洛克新品系”父本品系选育、中国瘦肉猪DIV系母本选育等课题研究。

1995年,主编《实用养猪技术》;1997年,主编《中国养猪大成》第三篇“猪的育种”;1999年,主编《种猪测定原理及方法》《猪生化及分子遗传实验导论》,这些书籍成为养猪学专业的理论指导。

科研无止境,熊远著带领团队进一步从基因层面上探索猪的选育,成功分离出猪肌肉生长、肉质性状、脂肪代谢相关的多个基因,为我国开展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1999年,69岁的熊远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国内猪肉价格异常波动,熊远著带领专家组进行猪肉生产规范与检测标准制定,论证通过了我国第一个商业猪产业标准。

熊远著的一生,是与猪育种事业密切关联的一生,即使在白发之年,他也时常感叹自己做得不够多,远不足以报答国家对他的栽培。及至暮年,熊远著仍旧时常走进猪棚、走进农舍、走到种猪拍卖现场,关心畜牧、兽医产业和学科的发展。

2017年1月,熊远著院士于武昌逝世,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154020395776886736&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hare_to=wx_single&from=groupmessage&source=share

责任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