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食科学院:以“食研文化”促研究生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

核心提示: 食科学院研究生第七党支部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直坚持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食品专业特长,支部成员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食研文化”,在研究生群体中发挥了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静妍)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研究生第七党支部作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直坚持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食品专业特长,支部成员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了“食之有理,研之有物;食之有心,研之有行;食之有实,研之有幸和食之有味,研之有津”的党支部独特的“食研文化”,从四个不同维度,形成了一抹靓丽的红色,在研究生群体中发挥了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

“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下,食科学院研究生第七党支部的青年学生们正在用激情拥抱新时代,参与到对社会的奉献之中。

食之有理,研之有物,让每一次思想学习入脑入心

支部率先与教工支部结成对子,为进一步保障研究生党支部的活力,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做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学术晚茶”“师说新语”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将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盐”融入到食科学生的实际科研生活中去,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师生在一次次的思想学习中更加坚定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的理想追求,努力以深厚的学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尚。

“科研就像玩玩具,把难题变成兴趣,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作‘游戏闯关’,学会调整和交流。作为食科人,我们既要讲食品科技,也要道责任情怀。”“时代是出卷人,同学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李斌老师、熊善柏老师等教师党员代表们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一同感受专业魅力,讲育人理念、讲正能量、讲精神气质、讲价值追求。

研究生支部不断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深化活动的影响力,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作为“三会一课”的基本内容,以“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增加学习内容的深度和趣味,以“微党课”作为重要的自主学习平台,促进支部全体同学的理论素养养成。推进支部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准化、工作制度实效化。

“4次微党课的分享,50多个微党课的思想碰撞,让我感觉到和支部这个大家庭一起学习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很优秀,和一群优秀的人一起学习、科研和生活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也让我觉得自己以后能够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从更多的角度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支部吴迪同学在一次主题学习中这样谈到。

食之有心,研之有行,让每一次耕读之旅深入人心

支部一直坚持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在红色基地的学习、主题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每一次思想学习可感可知,入心入行。

在“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红安县教育基地参加实践学习时,党支部同学们被鄂豫皖革命烈士们的故事深深打动。“在革命圣地瞻仰前辈,‘红安精神’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更加热爱我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我辈作为新一代青年,理应传承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要保持一颗爱国的心,保卫好先烈们的革命硕果,更要将爱国心化作一股无形的力量,奋发学习,不断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的人,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推进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党支部同学们被鄂豫皖革命烈士们的故事深深打动。

在“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活动期间,支部同学们走进恩施州,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的视频微党课、分享讨论、食品安全互动宣讲、食品安全调研、扶贫调研等实践形式,用扎实专业的学识服务了当地居民和企业。高悦同学说道:“在基层的实践中我们更加坚定了科研工作对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在超市快速检测为例,我们就应该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拓宽检测范围。”博士团党员丁一峰同志说:“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深刻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民英雄张富清同志‘富足于精神,清廉于物质’的高尚品格,时刻考虑群众所需,解决群众所急。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将小我融入大我,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食之有实,研之有幸,让每一次志愿服务温暖幸福

支部成员安玥琦同志作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常务副队长,常年致力于支教助学等类型的志愿服务工作,她曾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湖北省十佳杰出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在安玥琦的提议下,支委会组织实施了“千里之外”食科博士关爱留守儿童书信交流计划。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亲情缺失、监督不足、交流障碍、安全感匮乏等问题,支部成员耐心交流、认真疏导,“博士哥哥姐姐”不仅成为了他们的口头禅,也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榜样。

“思行千里,爱传千里”,在研究生第七党支部的影响下,“书信交流”逐步发展成为食科学院每年博士生新生党支部的必修课。支部继续与本禹希望小学联谊,开展了“遇见·知食”“大小学生面对面”“情系山川·见字如面”“乌蒙深处的最美食光”“快乐成长·健康同行”等一系列活动,志愿服务在研究生党员群体得到了创新和拓展。

在江夏区大黄山纪念林基地进行义务植树活动的时候,支部书记张婞谈到:“植树使支部成员更加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不仅增强了热爱劳动的观念,更加强化了党员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着这些亲手栽种的小树苗,虽然还弱小稚嫩,但是在经历过风霜雪雨后终将枝繁叶茂、覆庇一方。”

食之有味,研之有津,让每一位食科学子凝聚人心

研究生是学术科研的主体力量,学术研究不光是科学素养的养成,更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价值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支部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直努力让学术品貌、文化品位、育人品性贯穿于整个支部的建设和学习中来。在安玥琦、董星星、范鑫、高双双等多名优秀党员的影响下,第七党支部人心凝聚,向阳生长。

朱景松是食科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虽然身体不便,但他是一个生活的自强者、学业的进取者,更是正能量的传递者。刚刚步入博士阶段的他,存在着环境不适、沟通困难、学业压力等问题。范鑫同志在了解情况后,经常和朱景松谈心谈话,聊思想,聊人生,聊博士阶段的规划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积极动员其他支部成员在工作中给予朱景松更多的支持。在党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朱景松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在扎根学术研究的同时,在残疾人群体不断弘扬正能量,加入党组织的意愿也更加强烈。他的事迹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先后获评“河北省优秀残疾人”和“河北省最美残疾人”提名。经过党组织长期的培养考察,朱景松本人也在2017年12月被发展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并成为研究生第七党支部的一员。

不仅如此,支部成员还率先开展了“学术晚茶”的日常学术研讨和交流,共同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在支部同学的互相关爱和互相支持帮助下,支部成员共发表SCI文章近60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200。支部先后有8名党员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境外进行联合培养学习,4人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1人论文获第一届“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二等奖。

新时代赋予了新青年们新的使命和追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进行时,食科学院研究生第七党支部将一如既往围绕“食研文化”,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将支部的温度辐射到更多的地方,用实际行动体现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审核人:向异之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