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我校老归侨口述历史 深情告白祖国

核心提示: 日前,党委统战部、侨联联合开展“我与新中国共成长”老归侨口述历史采访活动。我校印尼华侨丘华昌、胡淑君夫妇,新加坡华侨陈毓川、陈英铭,越南华侨许克进、潘月婵夫妇共6位老归侨参与分享。

日前,党委统战部和侨联联合开展“我与新中国共成长”老归侨口述历史采访活动。我校印尼华侨丘华昌、胡淑君夫妇,新加坡华侨陈毓川、陈英铭,越南华侨许克进、潘月婵夫妇共6位老归侨讲述他们在国外侨居时的经历和国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他们是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发展、壮大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

“我从来不后悔选择回到祖国”

丘华昌,祖籍广东梅县,1936年12月出生于印尼雅加达。1955年6月回国,同年考入华中农学院,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95年晋升为教授。曾担任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副主任。1983年入党,1986--1996年当选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委员,1992--1996年任华中农业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武汉市侨联第一、二届委员,湖北省侨联第三至七届委员,华中农业大学第一届侨联主席。1997年退休,2000年至2010年1月,被华中农业大学返聘为教学巡视员,2004年担任教学巡视组组长。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人事局、湖北省侨联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侨联信访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中国侨联维护侨益先进个人。

胡淑君,祖籍福建永定,1938年出生于印尼,1955年回国,在国内读高中,后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在学校图书馆工作至退休。

丘华昌、胡淑君两夫妇都已80多岁,家里收拾的十分干净整洁,行动还算方便,说话中气十足。多年来,丘老一直保持在电视、手机上收看新闻的习惯,关心着国内、外的发展和变化。谈起回国的初衷,丘老谈到:从小经历战争的动荡,印尼由荷兰殖民统治后又变成日本殖民统治,当时家境贫寒,一边在当地华侨举办的学校读书,一边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华侨在当地社会一直都是海外孤儿、三等公民,回归祖国的念头萌发已久,1949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念头生根发芽,特别是1954年周总理到万隆参加亚非会议,他作为华侨学生列队欢迎,看到中国代表团就像看到了亲人一样。亲眼目睹周总理向他们挥手致意,丘老心情无比兴奋和激动,让他愈发坚定了回国的决心。第二年高中一毕业,就毅然回国。虽然根据印尼的规定,要回中国必须放弃印尼国籍,但为了回到祖国的怀抱,丘老毅然决然地将其放弃。可曾想,这竟然是与父母和亲人的诀别,一直到37年后,丘老再次回到印尼,家园与父母却早已不在。

1955年回国,到如今60多年了,丘老见证了新中国的变化,亲历了华农的变化。从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丘老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做出了贡献。他饱含深情地说道:“我无愧于父辈和广大海外华侨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我在改变祖国面貌的伟大事业中,有幸作为一名参与者,出了一份力,尽了应尽的义务,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能亲身参与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我感到很荣幸、很光荣,我的一生没有遗憾,我从来不后悔选择回到祖国。”

“祖国的强大是海外华侨永远的依靠”

陈毓川,84岁,1935年出生于广州,后逃难到新加坡,1941年到1947年在新加坡读书。1947年回国后,在广州广雅中学读书。1953年考入华中农学院。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分配到畜牧系教研室。曾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1995年延休至2000年。2003年到2015年任学校督导员。

回忆起因战争逃亡的那段时间,陈老说到:全家人就是难民一样,先逃到马来西亚,后又到了新加坡,日本投降后,才开始上小学。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又随父母回到了祖国,先到广州,后到海南,父亲在海南一所小学担任校长,全家人就在海南定居了。后来参加高考,考到了华农。当时的想法就是祖国要他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到哪儿奋斗都是一样的。毕业后就留校工作,一直到现在。当陈老谈到自己从事的兽医专业时,表达了在看新闻学科评估中了解到本专业排名A+的自豪之情。

提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祖国的变化,陈老更是激动不已得。记得七、八十年代买东西需要各种粮票、布票、肉票之类的票证,用国外亲戚寄回来的外币去兑换,产生汇率差就还能奖励很多购物票。当时国家对华侨有特殊的政策,华侨去友谊商店买东西可以用钱不用票,所以只要有海外的亲戚回来,就要跟着他们去买东西。以前回一趟海南,最起码需要7天,条件很艰苦不停地换各种交通工具,现在就很快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就到了。“老归侨们比任何人都深刻理解——‘祖国的强大是海外华侨永远的依靠’。”陈老动容地说到。

“服从祖国的需要”

陈英铭,92岁,1927生,逃难到新加坡,1954年回国,在广州读中学,后考取中山大学农业经济系,全国院系调整后,与华农合并。1955年,被分配到吉林工作,1979年回到华农任教。

陈老虽年长,有些腿脚不便,但思维敏捷,语言流利。一直以来,陈老和老伴都是一起居住,直到2019年五月份老伴走了,才请了保姆。谈起往事,老人神采奕奕: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是南方人,按规定应该被分配在南方的城市,但由于当时要组建吉林省农校,缺乏大量的老师,因此就被分配去了吉林,知道后窝在被子里大哭了一场,但仍然背起行囊,独自去了寒冷遥远的东北,一待就是24年,直到1979年才调回华农工作。

其实当时国家对华侨还是很照顾的,如果陈老跟组织上提出自己的困难,其实也是可以留在南方工作,但陈老师说道:“回到祖国读书,已经是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上完大学,正是要报效国家的时候,不能因为个人的小小困难,就打退堂鼓,我服从祖国的安排。”

“我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许克进,越南华侨,祖籍广东,1935年出生,四岁时由于战乱跟随父母赴越南谋生,1953年回国。在国内作为插班生读完中学,高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后被分配到华中农业大学,在华农期间,接受国家调配,还于北京做过六年的越南翻译。

四五岁时,许可进跟着家人一同去南洋谋生,最后来到了越南。那时候刚解放不久,晚上他经常与当地进步青年一起收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成立当天,当地华侨们奔走相告的情景,许老历历在目,也是从那天起,他立志回到祖国,13岁父母去世,许老跟着舅舅打了好几年零工,省吃俭用攒够了路费,终于在1953年买了回国的船票。填写回国目的时,许老坚定地写上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许老回国时就带了手表、钢笔、量尺,几件衣服,分文没有,在国家的资助下,作为插班生上了天津第四中学。上初中时,许老就写了入党申请书,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内心感激党,感激祖国,怀着报恩的心情,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想能为党为国家做贡献,后来考上北京农业大学,大学期间国家对他的关怀无微不至,冬天还发棉衣棉被。大学期间,他再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有答复。毕业时,学校的老师专门找他谈话,肯定了他在学校的成绩,鼓励继续努力,为祖国建设做贡献。最后分配到华农工作,许老第三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终于成为第一批入党的同志。用许老反复提到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了。”

许老夫妇提及对现在新归侨的寄语,谦虚地说道,“你们现在是回来做贡献的,我们是回来受恩惠的,受帮助的。所以要感谢党,感谢祖国。没有党没有国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不是什么客套话,这是我的心里话。”

(本文作者:宋隽 审核人:李向东)

责任编辑:鲁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