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学校召开2019年研究生导师座谈会

核心提示: 9月6日,学校在学生事务综合楼218会议室召开“庆祝第35个教师节暨导师立德树人专题座谈会”。与会导师代表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题,畅谈各自的经验、做法、思考与建议。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范莉 王鲲娇 )9月6日,学校在学生事务综合楼218会议室召开“庆祝第35个教师节暨导师立德树人专题座谈会”,与会导师代表围绕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题,畅谈各自的经验、做法、思考与建议。副校长吴平、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组长张端品、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参会交流。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主持会议,向一直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一线的导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勤于律己修身,身正学高为范

资源与环境学院王荔军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过学生时代,导师传授给研究生的不仅是知识,他们的言行和思想更会对学生影响深刻。律己、修身不是口号,而是导师认真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是每周与研究生交流探讨的点滴积累。身教加言传,在归国任教地10年间,王荔军教授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个项目都直接参与实验操作,对研究生们一对一地“传帮带”。他认为:导师不是只消耗而没有能量补充的“蜡烛”,也不是雇佣劳动力的“老板”,导师和研究生都要呵护好自己创新思维的火花。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培养的博士生也先后毕业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

理学院院长陈浩教授围绕自己研究生培养中“三注重四加强”的经验,提出从研究生的品德塑造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学术的训练到学术规范的养成,从生活条件到心理人文关怀等,都要求导师尽到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从教20多年来,陈浩教授无论在课题组内还是在三尺讲台上,都要求自己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勤于自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刻领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含义,努力做到全身心育人,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他认为,导师要做到全过程育人,引导学生有好的操行;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有好的学业;全阶段助人,引导学生有好的就业。

不忘教育初心,以爱立德树人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王革娇教授引用鲁迅之言“教育植根于爱”,谈道:“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导师要以“带孩子”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以及忍让学生,以真才实学去引领学生。研究生培养工作要致力于让每位学生成长为有血有肉、有幸福一生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信息学院的年轻导师杨庆勇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情,他谈到,正是党和国家、以及历位恩师的悉心培养,让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有机会来到华农这个相对国际化的舞台追求自己的梦想。因此,他常怀感恩之心,以“人民教师”的身份去落实导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恩以做人,敬业以成事。他认为:导师,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其次才是科研人员。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在面对某些基础薄弱、自主性差、进展缓慢的研究生时就坦然很多,就能心平气和地尽力培养而决不放弃。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李春美教授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并从自己女儿的视角谈到“严师”勤于律己、“慈师”宽以待人。她认为教育工作者要以真情实感去立德树人,以真才实学去引领学生。

坚持以生为本,匠心因材施教

园艺林学学院刘继红教授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是《论语》中的教育智慧,“执事敬”的工匠精神是《论语》中的教育操守。因材施教,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个性化施教,需要导师“独具匠心”。研究生培养中,采用“问题导向”,能让每个研究生都感受到导师对自己的关怀与重视,从而激发出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公共管理学院蔡银莺教授不忘教书育人之初心一一了解每位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短板,进而列出针对性的培养书单与科研路径,耐心地为每位研究生解惑,坚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维和严谨态度,见证并助力他们的每一步成长。

工学院丁幼春教授结合自己“四早四注重”的经验,谈到“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育人守则,即在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专心致志、严肃认真,时刻秉持师者者应有的信仰和坚持。对于匠心导师而言,每位学生都是自己专业或学术生命的延续,都是心中的唯一,需要去发现、去欣赏、去培养、去雕琢,提升学生品质,从而实现导师的真正价值。

积淀师德门风,构建团结合力

动科动医学院彭健教授谈到,导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用饱满的激情引领学术团队,团队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机制,形成团结向上的师德“门风”。彭健提出导师要注重团队建设,发扬高年级与低年级、毕业生与在读生之间的传帮带传统,一方面能使新研究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团队内的交流和团结。她还提出团队内的年轻老师们要互相学习,鼓励能者为师,推动协作、增进团结,从而激发每个人在团队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研究。

经济管理学院罗小锋教授认为,导师以其丰富的阅历对研究生的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要亦师亦友地走近学生,如切如磋般对话学生,关注学生身心、洞察学生困惑,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要有大格局,做事要重小细节。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双副教授谈到,导师要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每一位研究生,团队协作中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文科学院里的多导师联合培养制,给予了研究生更强大的师资平台,为其具备多元化视角奠定基础 。

锤炼育人水平,培养创新人才

植物科技学院副院长王满囷教授引用名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娓娓道来。他认为导师不仅要遵循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律,懂得教育学与心理学常识,而且要注重创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锤炼导师自身的育人水平。导师要为研究生全方位培养做好顶层设计,让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扩宽视野;年长导师要为青年教师团队做好团队规划,用创新的思维、饱满的激情引领学术团队。

水产学院刘春生作为一名80后教授,非常注重对研究生的培养,主动作为、提前思考、全面关照研究生团队的发展。他谈到,研究生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导师的责任。他引用习总书记讲话“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他认为涉农专业的导师要主动增强自己的产业化干事创业的能力,从而才能进一步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鼓励其自主创业,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

文法学院导师张燕谈到,社会科学的导师要充分尊重研究生创新思想和独立人格,以研究生为主体制定符合个性化成才需求的培养方案;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以实践调研为手段、以研究课题为平台将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相结合;鼓励社会科学的研究生在乡土大地的调研中积累素材,深度分析,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

牢记办学使命,爱农强农兴农

副校长吴平谈道:“今年是教师节设立35周年,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天我们优秀导师代表一起座谈育人思考,恰逢昨天习总书记给我们涉农高校回信,我们全体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研究生导师们更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是涉农人才的培养者,担负着筑梦育人的神圣使命。导师们要率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树人,培养更多爱农知农兴农的新型人才。

张端品教授作了总结讲话。他认为,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华农的新甲子之年,召开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导师座谈会意义深远。9月5日,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并予以勉励和期望。张端品对我校导师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在科研工作中拿出更多接地气的科技成果,为农业强国打下基石;二是在人才培养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出更多富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三是在社会服务中勇担新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 “华农智慧”。

审核人:马华力

责任编辑:周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