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青春 > 社会实践 > 正文

引领稻田艺术新风潮,践行“乡村振兴”正当时

核心提示: 8月8日至20日,为探究稻田艺术(农业大地艺术)对我国“三农”事业的带动作用,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探索新的创新模式,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稻田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小分队在教授黄见良、熊栋梁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三次前往荆州市江陵县中廪农业合作社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同行的还有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和同学。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如飞)8月8日至20日,为探究稻田艺术(农业大地艺术)对我国“三农”事业的带动作用以及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探索新的创新模式,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稻田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教授黄见良、熊栋梁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三次前往荆州市江陵县中廪农业合作社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同行的还有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的部分老师和同学。此次调研走访受到当地媒体关注和报道。

1_meitu_1

稻田画

水稻与艺术结合,创新农业新模式

8日上午,黄见良教授等一行人在中廪农业合作社总经理肖国平的带领下首先到50亩稻田画的田埂边进行参观和调研。“我们是4月22日开始水稻移栽,大约经过一个半月图形效果就很明显了,从6月下旬开始每天都会有人陆续前来观赏,尤其是最近半个月每天的观赏人数可达到80人次,这正好带动了我们当地黄桃的销售,间接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中廪农业合作社总经理肖国平介绍说。

据了解该大型稻田画是由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黄见良教授指导,其硕士研究生赵如飞设计完成,也正是他组织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想通过对再生稻生产基地的规划,将大地艺术、文化创意、稻作文化与再生稻田园风光融合,吸引周围乃至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欣赏,进而带动当地三农事业发展。”华中农业大学黄见良教授说。为了支持稻田艺术,稻田画的作者赵如飞还开展了不同颜色水稻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农学试验,旨在为延长稻田画观赏期提供技术支撑。艺术与科研双向发力的思路,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拓展了队员们的视野。

2_meitu_2

实践团一行人参观稻田

共话稻田新艺术,携手共创新农业

稻田艺术作为一项新鲜事物,当地居民对其具有怎样的看法呢?为了解相关情况,18日上午,实践小分队邀请华中农业大学、荆州市农科院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当地种粮大户等共20余人,于中廪农业合作社会议室举行了稻田艺术交流会。小分队队长赵如飞向大家详细地讲述了整个稻田画的制作过程,并分别从项目前期设计、项目实施、秧苗移栽、后期管理等四个部分回答了与会者疑问。

种粮大户刘先生说,“有颜色的水稻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新鲜玩意儿,刚开始还以为是专门涂的颜料,没想到是真的水稻,这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个好事情,应该推广这种模式。”介绍完毕,荆州市农科院谢磊院长也对稻田艺术给予较高的评价,他说道:“江汉平原的主要农作物就是水稻,而现在又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头几年,类似于稻田艺术的创意模式对于构建乡村休闲农业很有意义,值得借鉴。”

3 (1)

稻田艺术交流会(供图 张作林)

稻田艺术进新村,带动百姓致大富

实践小分队为完成计划中的最后一次调研,于8月20日再次来到江陵,结合当地的黄桃产业对合作社、农户进行了更深入的采访。进入中廪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工人师傅们忙于包装黄桃的火热场景。“今年我们黄桃的销售量之所以比去年卖得好,前期我们稻田画的网络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不时慕名前来的游客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黄桃的销售。”合作社工人彭搏义兴奋道。据了解,中廪农业合作社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黄桃达到2万公斤,销售额达30多万元。

目前,为了最大化稻田艺术的社会价值,合作社与我校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合作,将再生稻种植模式与稻田画相结合,尝试在头季和再生季均实现稻田景观,以延长观赏期,挖掘再生水稻额外的艺术价值和营养价值,为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调研结束后,黄见良教授建议合作社这一级的乡村企业今后可加大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寻求技术支持,挖掘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小队的成员们也纷纷表示,在社会实践结束后会更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利用所学来帮助解决今后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