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湖北日报】傅廷栋入选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北省候选名单

核心提示: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开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傅廷栋教授入选湖北省推荐候选人名单。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开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湖北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军民融合办、科技厅、中科院武汉分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北候选人推荐工作。根据各地各单位推荐,经专家评审,傅廷栋等10名同志入选我省推荐候选人名单。

这10名同志是我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创新奉献新时代,把科学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为建设创新强省,推进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傅廷栋:下田上瘾的“油菜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傅廷栋,男,1937年10月12日生。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研究生培养工作50余年,他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最高科技奖科技杰出贡献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

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1985年至1994年,国内外共育成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就有13个是利用他发现的PolCMS育成的;1985年世界上还没有杂交种,目前杂交种已占全世界油菜面积的60%。他被国际上认为是“杂交油菜的学科带头人”。

他在国内首次育成271等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SI)系,并实现三系配套,“再一次领先于整个西方世界的育种工作者”。团队育成优质“华杂”等系列品种共57个,平均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约2.5亿亩。育成了我国第一批抗根肿病的油菜杂交种华油杂62R等,为我国迅速扩展的根肿病及时提供抗病品种,正在大面积推广中。

他被学生称为“下田上瘾的人”,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是他有名的“傅氏六件套”。近5年,他筛选出一批适合不同生态区和盐碱地种植的饲料(绿肥)油菜品种,对利用盐碱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现实意义。

陈孝平:手术刀尖上的舞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主任

40余年来,陈孝平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2万多例,含肝癌手术近1万例,世界少有。现今,对所有主刀的病人,他都要亲自看B超动态影像。手术时,他依然执着于每一个规定的细节和流程。

他常说,知识分子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他一步一个脚印,打破着肝脏外科领域的种种“禁区”。他提出新的肝癌分类;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开创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肝脏外科领域的发展。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一等奖共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主要学术论文105篇。

在此成果基础上,他主持制定我国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选择和肝血流阻断方法与选择原则等诊疗规范;主持制定中国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他代表中国医生先后参加制定或修订国际肝胆疾病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5项, 如亚太肝癌治疗专家共识和国际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提高了中国医生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跟着国外走,永远只能做老二。”陈孝平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条件有了大幅提高,我们不能一味盲目模仿国外的技术。一个个“经典医学论断”被陈孝平彻底推翻,一项项“空白”被填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均已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到全国,数百万患者因此受益。极大地推动着中国肝脏外科的迅猛发展,为世界肝胆胰治疗作出了自己原创的贡献。

周巍:为国铸一流舰船的“巾帼英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

周巍,女,1961年3月生。现任国家某重点型号产品副总设计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水面舰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两型舰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两条舰改装工程总体主任设计师、新研驱逐舰工程副总设计师,是大型水面舰船研制领域拔尖科技人才。她牵头解决了驱逐舰研制中大量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主战舰船自主研制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等奖,荣立XXX型导弹驱逐舰研制个人二等功、三等功。

勇挑重担,投身舰船研制30余年,周巍为我国第二代、第三代驱逐舰的研制设计作出突出贡献。为保障舰船建造工作按节点完成,在施工建造配试配建的几年时间里,周巍每年至少有8个月的时间都要坚守在千里之外的建造现场,现场解决技术问题,全程参加每一次航海试验。在进行倾斜试验时,无论是高达四十度气温的炎热夏天,还是零下十几度的寒冬,她作为总指挥在露天甲板上一站就是7、8个小时。在主持高海况试验时,风大浪高、海况恶劣,就是在舰上生活多年的官兵也都头晕目眩、难以忍受。作为技术负责人,她一手拿着呕吐袋,一手拿着记录本,坚守在试验岗位上。只要是为了舰船的使用安全,再苦再累她都能扛,她是我国海军装备事业的巾帼英雄,她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带动着身边人。

杨春和:开创中国盐穴储气库建设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杨春和,男,1962年1月生。江西丰城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盐岩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深部盐膏岩钻井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8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技术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荆楚楷模”先进人物等荣誉。

几乎中国所有盐岩地下储气库都留下了他和他科研团队的足迹。幼时的杨春和,由于父亲在煤矿场工作,经常听到一些煤矿事故和地质灾害事情,他立志长大后要投身科研,减少矿难造福人类。1998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后,杨春和成为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留学归国的首位博士。2003年,他根据地质调研提出将金坛作为第一座储气库选址,并带领科研团队,提出了中国层状盐岩不是弱面而是强面的理论依据,突破了中国层状盐岩不能进行储库建设的屏障,开创了中国盐穴储气库建设的新时代。

2008年,由他牵头的“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盐穴储气库的建设,为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川气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重要保障。2014年,杨春和不幸身患重症,大病初愈后,他又成功解决了微渗层封堵难题,为中石化金坛储气库顺利建设提供了保障。

徐恭义: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

徐恭义,男,1963年2月生。他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桥梁工程研究、设计工作,不仅是中国大跨度悬索桥技术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的主力开创者和推动者,还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执行委员会“杰出结构大奖评选委员会”中唯一一位任期4年的中国评委——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着有关桥梁工程评选的权威声音。他负责设计了全球50多座主要桥梁,其中,汕头海湾大桥开创了我国现代悬索桥先河,西陵长江大桥在国内首次实现一跨过长江,为三峡大坝按期截流提供了运输保证。澳门西湾大桥、东莞东江大桥等多座特大型公路或者公铁两用桥梁,刷新了一批又一批桥梁世界纪录。

2018年,为表彰他在桥梁创新设计和建造技术上所作的突出贡献,美国国际桥梁大会授予他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在国际桥梁工程界,这项荣誉的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在30多年的历史中,挑剔的美国人还从来没有给一位来自中国的桥梁设计大师颁过此奖。目前,武汉在建并将于今年9月份竣工的世界首座双层公路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以创世界记录的1700米一跨过江,也是由他担当总设计师。“我要建造留存永世的桥梁”,这句来自古罗马一篇碑文的话,深深烙在徐恭义脑海中。一路前行,他始终坚守以科学创新的态度和方法,牢记基本设计原则——“安全、实用、经济、美观”以及“环保、耐久”,更前瞻性的把目光放在了桥梁耐久性课题上。

石正丽:追击SARS源头的“病毒猎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石正丽,女,1964年5月生。她是我国病毒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她以SARS样冠状病毒等蝙蝠携带重要病毒为对象,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新发传染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2年至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暴发,给世界经济和公众健康造成了巨大损失。SARS从哪里来?未来是否还会重来?2004年,石正丽以蝙蝠为目标,开始了十多年的SARS溯源长征历程。她亲自带领研究团队,不畏路途遥远、跋山涉水,在全国各地调查蝙蝠栖息洞穴,采集各类蝙蝠样品做病毒检测,寻找SARS病毒的踪迹,成为国际上唯一成功分离到蝙蝠冠状病毒的团队。2013年,该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为SARS蝙蝠起源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

通过后续的监测,石正丽团队发现该蝙蝠洞穴是SARS病毒的一处天然基因库,她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SARS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过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之间的重组产生。至此,石正丽最终充分证实了SARS的蝙蝠起源。她关于SARS溯源的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完全解决了学界关于SARS起源的争议,对从源头预防SARS的再次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除冠状病毒外,石正丽对蝙蝠携带的其它病毒也进行了多年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有关病毒生态分布、遗传多样性与进化规律的新知识。

邓康清:点燃“长征五号”的“第一把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系统产品开发中心主任

邓康清,男,1966年7月生。从技术员到研究员,从本科到博士,多年来,邓康清一直坚守在军工科研一线,攻克了一个个科研难题。其主持研制了“长征五号”排氢燃烧系统点火装置,保证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安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授权专利12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万米高空跳伞供氧器,其关键的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世界上曾仅美、法等少数国家掌握。邓康清不信“这个邪”,最终自主设计出了原理试验样机,让国产装置一样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了实地验证供氧性能,他带领试验队历时半个多月,行程7200公里,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原区域进行试验。蓝光阻隔薄膜、高原车载移动供氧站、煤矿新型开采器产气具……,一项项航天技术和产品在宇航、船舶、无人机、煤矿、油田等领域得到应用,新产品经济贡献上亿元。

“长征五号”是我国首次采用氢氧发动机的运载火箭。邓康清带领课题组同年轻的小伙子们一样在野外先后试验150余次,次次成功点火。2016年11月3日,我国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顺利升空。由邓康清领衔研制的消氢点火装置,在火箭氢氧发动机工作前2至3秒内成功点燃火箭发射的“第一把火”,消除火箭发射前排出的大量低温氢气,安全护航火箭成功发射,为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补上了的关键一环。

吕正中: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

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吕正中,男,1970年9月生。他专注汽车动力电池研发工作多年,在钻研锂电池的24年里,获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成为行业领先企业”,吕正中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他先后承担了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高安全性、长寿命钛酸锂储能电池模块及其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和工业与信息化部下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体系的储能与动力电池系统”,和2011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工作。他负责研发高脉冲、低自放电率、高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电容器,取得了重大技术进展,并获得18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应用该技术成果所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电容器产品,自2013年初投入市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不停车收费系统、智能水表、智能气表和智能热表等表计行业。

2018年,湖北金泉产能加速释放,各种锂电池产品总产能达到了8.8GWh,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提前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电池生产基地。目前,已有超过万台由湖北金泉提供动力的公交车在武汉、南京、广州、西安、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以及荆门、仙桃、惠州等地级市运行良好,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充分地验证。由吕正中带领的湖北金泉正在成为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中坚力量。

徐代友:研制矿山原野“巨无霸”

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师

徐代友,男,1971年12月生。兢兢业业,求真务实,他用实力不断推动国家矿用高端装备的发展。2012年,他担任设计的220吨多轴重型电动轮矿用自卸车在中国航天三江产业园投产装配成功。该矿用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大吨位重型矿用自卸车国内自主产品空白,实现产品替代出口,拥有20多项国家专利。此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先后成功研制高性价比110吨两轴重型矿用自卸车、全球最大吨位363吨两轴重型矿用自卸车、全球首款新能源5吨防爆电动无轨胶轮物料运输车、全球首款多功能作业车、全球最大8.8米智能超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与示范工程等“国际范”产品。

他带领团队研制的矿用车系列110吨矿用车、363吨矿用车双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个产品先后获得订单和签订租赁合同,合同额超过1.7亿元。井工矿系列全球首款新能源5吨防爆电动无轨胶轮物料运输车、特种装备8.8米智能超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与示范工程——100吨蓄电池防爆铲板搬运车和100吨液压防爆支架搬运车,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后,两个产品获得了近两亿元的订单,不仅成为了目前国内该设备领域唯一拥有批量生产使用资质的安标证书产品,也成为了中国神华集团“打造世界首条零排放绿色矿井”标志性产品,为打造“绿色矿山”“安全矿山”“智能矿山”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周刚:玉米地里的“守望者”

十堰市农业科学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正高级农艺师

周刚,男,1975年4月生。199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以后,他一直在十堰市农科院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至今。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技项目30多项,截止目前,由他和他的团队共选育出了11个玉米新品种。

脚穿解放鞋,头戴烂草帽,身着长布衫,肩挎工具包;参加工作以来,周刚一直像候鸟一样奋战在田间地头,有17年的冬、春两季都在海南开展南繁工作,其中春季都在田间度过。为了选育出优异自交系,他每天都在田间反反复复、一丝不苟的观察记载,重复着套袋、授粉的劳作,每年授粉3万余穗。近年来,累计种植各类自交系8万余份,调查记载各种数据90余万个。育成了一批植株性状优、果穗性状好、抗病、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其中已组配出的2个玉米新品种,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近几年来,他在玉米品种选育上取得质的突破。主持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

每当别人问起他苦不苦、累不累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说:“说不苦不累那是假话,要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才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他带着他的产品深入乡村宣传、示范、推广。山路崎岖,没有车辆,他就肩扛手提,饿了就啃口面包、喝口水,一双脚变成了铁脚,解放鞋磨破了无数双。在他的努力下,他选育的一系列品种近年来在西南地区累计推广1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相关链接 创新天空中的璀璨群星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