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解码一间实验室的育人基因

严老师和他伙伴们的故事

核心提示: 今年,严建兵课题组师生的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近日,记者走进严建兵教授课题组,以素描笔法采写了几位同学的故事。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构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形象,并可以从中领悟和解码出这间实验室的文化基因和育人密码。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曹珮)今年上半年,严建兵课题组师生的多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这是该团队近年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的一个新高潮。

任何一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有一群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师生。一间实验室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背后,则必然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育人密码。

近日,记者走进严建兵教授课题组,以素描笔法采写了几位同学的故事。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构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形象,并可以从中领悟和解码出这间实验室的文化基因和育人密码。

彭勇

彭勇:2013年加入实验室,目前博士研究生三年级在读。

在实验室,流传着彭勇的一句话:“做实验得微笑。微笑着实验,更成功。”

其实,彭勇的实验进展很不易。解析玉米的表观三维基因组,他从2015年追逐到了2019年。

彭勇说,这是一项必须静下心的长跑,“在实验室,有的同学,围绕着玉米的某个关键功能基因进行定位分析,受作物一年只能收获一两季的生长规律限制,三年、五年、乃至八年的时间就破解着同一个基因;有的同学是主攻基础创新的,一次次失败最终掌握单细胞测序等独门秘笈;有的主攻群体关联分析和算法,这也需要基因型和多年多点的表型收集”。

被邀请打个比方形容实验室师生时,彭勇选择了一个动物形象——牛,平常“不教一日闲过”,遇到农忙“不用扬鞭自奋蹄”。他说,“如果要给这头牛加个定语的话,那就是一头力争得满分的牛,从0到0.6,也许只需要一两个月,从0.6到1,更漫长,却也更有价值”。

杨宁

杨宁:2011年加入实验室,目前在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

杨宁把实验室比作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我们就像一棵棵种类多样的植物,可以在实验室的土地里自由吸取养分,和外界恣意交联。导师的作用是向这片土地提供充足的养分”。

作为一名完整参与了实验室建设的博士,他认为,实验室能让人有自我驱动力——“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放松的时候就好好休息。这里不打卡、不考勤,但大家都在做事。”他说,有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是:博士研究生就可以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这个课题是你的想法,你主导实施的,那你就是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就可以去国际学术大会作报告,“只要你有海报,你被选中了,你就可以去参会”。

在实验室的9年里,杨宁总是与代码、数据、论文打着交道。在别人眼里的重复,对他来说是一种进步,“如果在新的科学问题面前,努力保持着求知若渴的心态,那么最普通的收获也会有十足的乐趣。”

刘海军

刘海军:2011年加入实验室,目前在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

刘海军的梦想是:成为一位能把成果写进教科书的科学家。

有梦想的人是相互吸引的。在“我和我的导师”的征文活动中,刘海军这样讲述他和严建兵老师的偶遇:“记得你当时刚调过来不久,大概是在给第一批学生开着第一次组会,正讲着你的梦想和打算。我作为帮忙搭建实验室网站的室外人员,是一名旁观者,却陶醉在你的举手投足间。后来,便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你的研究生”。

回忆起实验室生活,于刘海军最大的感触是那些颇有“仪式感”的集体活动:比如每年春天包括严老师在内的所有师生一起拿着锄头参加的播种活动;每年秋天收获时大家聚在室外来一场烧烤Party;年底大伙儿又集体到家里品味由严老师亲自下厨的大餐。

刘海军说:“从演化的角度看,如果所有个体都向某个‘好’的表型看齐并不能使种群长久,只有具备足够多样性的群体才有更强大的潜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就拿我们实验室的博士后群体来说,每个人各有擅长,整体非常多元,遗传、分子、数学、计算机等等完全不同学术背景的同事汇聚在一起,交叉碰撞所带来的神奇互作大大超越个体的累加。如果非要说一点,我认为这是实验室持续活力的原因之一。”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科研团队
责任编辑: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