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邓秀新做客导师沙龙:如何当好一名研究生导师

核心提示: 4月1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做客“狮子山导师学校”导师沙龙,与60余名研究生导师分享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经验体会,共话“如何当好一名研究生导师”。

活动现场全景【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_副本

邓秀新在听取老师的提问时露出了笑容【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邓秀新做客导师沙龙:如何当好一名研究生导师(学通社记者 段智为 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钰婧 李伟 柴倩)4月17日下午,园艺林学学院耕读茶室茶香氤氲、气氛融洽,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做客“狮子山导师学校”导师沙龙,与六十余名研究生导师品茶论道,分享了26年以来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经验体会,共话“如何当好一名研究生导师”。副校长青平及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参加了沙龙。

导师角色:立德树人是导师的职责和使命

面对前来参加沙龙的新导师想要当好研究生导师的急切心情,邓秀新表示理解,说:“每位导师在第一次带研究生时都会诚惶诚恐,因为每个研究生背后都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大学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这也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因此,导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拒绝“把研究生当成科研劳动力”的错误观念。他建议,在入学初期,导师要多花时间与研究生进行深入交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要让研究生明白,求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师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关注科研学习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争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指导艺术: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

“如何帮助研究生发现科研志趣并推动科研进展”是许多导师关心的问题,邓秀新认为兴趣是推动研究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的源动力,导师一定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他建议,“导师一定要带学生多出去看看,到基层、到田间地头去了解科研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调研中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了解专业领域的实际需求,激发求知欲。”邓秀新认为,激发研究生内在兴趣驱动力和好奇心,并使其在科研路上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敦促研究生推进研究进度的关键之所在。在指导研究生时,要注意时机和方法,导师不能只当学生的“保姆”,但要尤为关注研究生在“第二、三学期”的转化期,这个阶段是研究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关键时期,导师要多鼓励研究生主动探索,积极培养其探索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此过渡期。

处理好“严”与“爱”的关系是培养研究生的艺术,当新导师对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提出自己的困惑时,邓秀新表示,对学生不能总以不信任的态度去“管”他,要关注和陪伴学生成长,帮助他找到所做的研究的意义;“无目的的表扬,会让学生经不起挫折;一味的批评,又会让学生受伤。导师要区分学生是‘失败’还是‘失误’,是‘有意’还是 ‘无意’等不同情形”。如果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这类底线问题,导师马虎不得;如果是实验方法、操作技巧上的失误,导师要不怕花钱,鼓励学生多作尝试。

走出困境:分类培养与个性化指导

当谈及应如何培养具有不同能力、特长的研究生时,邓秀新认为“分类培养”是关键,要尽可能在招生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及发展意愿将学生提前分类,“导师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充分应用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将‘坐不住’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向专业学位硕士方向培养,将具有科研潜力、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向学术学位上引导。”

当问及如何指导“心思细腻、眼高手低”等自我意识较强的研究生时,邓秀新提出:“要适当进行挫折训练,让学生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学间的互评,并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团队集体指导的作用,从不同导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让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存在问题和不足,更好地认清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研究过程的反复和失败,树立科学严谨的研究价值观”。

对于现场导师提出的“一些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进度缓慢、推进不力”的困扰,邓秀新认为“推不动”可能与写作能力不足有关,导师应让研究生由易到难地刻意练习,慢慢引导提高写作能力,“任何人的笔都是练出来的”,可以引导研究生从阅读50篇文献、写3000字文献综述和开展中文文献写作开始,经过一次次的反复打磨,循序渐进培养研究生进入科研写作状态。

招生选拔:集体面试与个人面谈相结合

对“如何吸引优质生源”的问题,邓秀新建议导师要多接触学生,积极当好班主任,上讲台讲授好本科生课程,并通过作学术讲座等各种方式与学生多见面、多交流,细心发现学习习惯好、吃苦耐劳、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等具有学术潜质的好学生,然后“主动出击”。

“如何发现有学术潜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一问题使现场气氛更加热烈,邓秀新谈到,“导师在招生前一定要与研究生进行一次深入面谈,了解学生学术之外的主要情况”。在招生时,将集体面试与个人面谈相结合,集体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与学生的面谈则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背景、性格与爱好、学习习惯、道德水平、求学动机等情况,以免今后出现导师的学术期望与研究生的职业志向不一致,导致学生不能坚持完成学业的情况

团队管理:导师团队指导好处多

在回答导师提出的“如何做好团队建设”问题时,邓秀新谈到,一个导师的知识结构、视野及研究能力是有限的,研究生培养中要充分利用好指导小组,注重团队指导,团队交叉指导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避免视角的盲区,要充分发挥导师组不同导师的优势特长,帮助研究生深入开展研究并全方位成长成才。同时,他也指出“团队管理是一门学问,团队成员应该是合作伙伴而不是‘马仔’”,“当一个研究团队(包括研究生)达到10人及以上时,一定要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既要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又要做到客观与公平。”邓秀新指出,“做好团队建设,尤其是应用型或有产业支撑的团队,首先是团队成员在研究方向上要错开,其次是在人才引进时要注意分层,‘齐步走、一把抓’所带来的管理问题非常多,此外,学科带头人在团队管理上一定要一碗水端平,绝不能厚此薄彼”。

沙龙结束后,生命科技学院赵毓老师高兴说道:“此次沙龙收获很大!感谢邓老师给我们如此多的好建议!希望狮子山导师学校‘导师沙龙’这个品牌栏目可以常开常新!”

导师沙龙是“狮子山导师学校”培训体系中的子活动,旨在搭建不同学科研究生导师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邀请校内外优秀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参与,解读研究生教育政策、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探讨思想困惑,形成新老导师“传帮带”的氛围,后续还将根据导师需求围绕不同专题组织开展。

审核人:范金凤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