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湖北日报】繁荣发展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队伍

□ 张俊飚 张露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要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特别重视人才振兴,繁荣发展乡村人才队伍。

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势在必行,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成为关键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的发展过程中,依托要素投入驱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面对资源日益紧缺和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劳动要素方面,以青壮年为代表的人口城镇化转移发展迅速,农村劳动人口数量减少、质量下降,老龄化、妇女化趋势明显。资源要素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扩张导致耕地资源总量呈下降态势,化肥、农药的密集施用又造成土壤破坏,使耕地生产力进一步降低。环境要素方面,农业面源及水污染现象严重,威胁农村生活与农业灌溉用水安全,加之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处置不当,也引发了大气污染等多重环境问题。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走向多元多样和品质高端。一方面表现为直接口粮消费量下降,肉蛋奶和瓜菜果的消费快速攀升,使得原来传统的种养结构乃至种植业中的作物品种结构面临调整;另一方面表现为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缺乏品质保障的大宗农产品不仅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逐步被国内市场所淘汰。这样的消费结构变化必然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出改进要求,即由原来的数量化追求目标向品质化追求目标迈进。由此,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创新驱动的实质正是人才驱动,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支撑下的创新驱动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然而,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短板就是人才问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农业农村劳动力的数量持续下降,而且通过“虹吸效应”使受教育程度高和年龄体能优势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农业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同时走低。数量减少与结构失衡,造成了“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农业科技高端人才数量奇缺,虽然农业科研队伍总量规模达到了27万之多,但具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杰出农业科学家屈指可数,导致高质量原创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产出乏力。

农业本身缺乏竞争力,人才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是造成农业农村人才问题的重要原因。相比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产业效益相对有限,2016年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降到8.6%。“种地一亩不如打工两周”反映出农业产业效益对农村劳动力稳定的负面作用,而“不好好学习就回家种地”则表现出思想价值观念对农业人才培养的极度偏见。这种偏激的职业意识致使专业选择方面,农业类高校与农业相关专业均处于劣势低位,极大地阻碍了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既有农业人才队伍的管理体制机制上,对基础研究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由于农业基础研究需要长时期的连续投入,目前科研项目3年至5年的考评模式促使科研人员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必须兼顾显性成果产出的时间要求,故而倾向短、平、快的成果获取。并且,现有人才考评体制并未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行区分,使用科研项目和文章发表等基础研究的考评模式考核应用研究人员,造成农业研究呈现出“重基础、轻应用”的整体特征。但农业中的应用研究对农业产业效率提升却具有重要意义。加之当前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成果转化、产权归属、权益分配等相关制度尚未出台或落地,影响了农业科技人员乃至从业者的积极性。针对制约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振兴与繁荣发展的诸多因素,采用多管齐下方式来不断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激发农业农村人才潜力势在必行。

二、多管齐下,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繁荣发展

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繁荣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要鼓励“能人回乡”。2016年以来,湖北省以武汉为试点,着力实施“三乡工程”,即“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鼓励能人回乡,就是吸引具备广阔视野、创新思维、独特能力和优越资源的人才服务乡村,将他们的新视野、新思维引入农村,开拓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同时将其所拥有的“好能力、好资源”带进农村,营造现代农业发展好环境。吸引能人回乡,首先需要留足位子,即在村、镇等基层政府中为能人设置职位,通过招考、竞聘等多种方式选拔任用符合地方需要的能人,赋予其行政管理权力以带领地方谋发展求振兴。其次需要搭好台子,通过制定良好的创新、创业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和土地政策,吸引城市精英进入农村和外出打工人才返乡创业。最后需要铺平路子,通过专题培训、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培育完善能人的知识技能结构,整合协调不同能人的技术与资源,实现“梧桐引凤”“以才聚才”,不断强化人才“集聚效应”,推进人才流动的“逆城市化”发展。

二要发掘“乡土人才”。人才不仅包括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有现代知识的“科班毕业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群体,也包括经过长期实践而积累出丰富田野生产、生活经验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与研究所、高校的“学院派经验”不同,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所具备的经验知识和掌握的生产生活技术则往往有着更高的实践与推广价值。在乡村人才振兴与队伍繁荣发展中,一方面要积极引进能人,但同时更需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发掘与运用。这就要求完善乡土人才的甄选与评定机制,选定并培育乡村本土的种粮大户、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生产型人才,也要发掘并保护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各类实用人才和传统文化人才,延续乡土人脉。同时建立健全乡土人才的技艺传播与传承机制。通过典型示范、互助学习、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促使生产型乡土人才的技艺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传播,保证文化型乡土人才的技艺在代际延续中得以传承。

三要培育“职业农民”。所谓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职业农民阵营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对农民这一职业的偏激认知,形成“事农为荣、入乡为耀”的价值认同,而且能够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思想和新活力。职业农民的培育可纳入部分乡土人才,但更多需要着力打造“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生代力量。高校与科研院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力量。一方面,需要加大高等教育对“三农”人才的培养扶植力度,通过增加高校资源投入、扩大农业院校招生规模、减免涉农专业学费等方式,引导有志有为青年进入“三农”领域,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能,由此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工作,构建起“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既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又能够凭借职业农民的身份,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前景,由此产生成为“职业农民”的内生动力。

四要壮大“技术队伍”。乡村人才体系的构成中,既包括直接扎根农村的回乡能人、乡土人才与职业农民,也包括致力于服务农业农村的科技人才。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成果推广,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为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乡村,确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意识,从而发掘并突破关键农业技术瓶颈,就需要加大对农业应用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置农业应用研究的科技专项,分类评价农业应用研究的人才效能,开辟应用研究人才晋升的特殊通道,促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及其内在潜力释放。与此同时,建立面向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长效投入机制,通过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条件、设立定期学习培训制度、打通职业晋升通道等,着力提升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的职业能力、发展成就获得感和个人事业的良好预期,以不断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对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持续支持力。

(作者分别系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