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食科院博士生专题课堂教学呈现新变化

核心提示: 博士生食品化学专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题是我校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位课,今年该课程组织上进行创新,相比于往年授课,主要呈现出三个新变化:邀请了院内外的多位教授授课;要求学生课堂研讨的内容难度提高;作业综合性、逻辑性和思辨性提高。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邓紫玙)博士生食品化学专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题是我校食品专业同学的专业学位课。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学热情,今年我校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在课程组织上进行创新,相比于往年授课,主要呈现出三个新变化:邀请了院内外的多位教授授课;提高学生课堂研讨的内容难度;提高作业综合性、逻辑性和思辨性。目前,该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已经完成大半,“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效如何?”为此我们专题采访了课程主讲教师李斌教授。

记者:可否谈一下今年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初衷?

李斌:实际上,食科院的老师们一直在努力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每一年我们都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一些。在今年上课之前,潘思轶教授和我一起研讨了博士生的这两门专业学位课需要的是什么,通过研讨,我们确定了一个基本思想,即给博士生们提供更为前沿的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根据对食品科学基础研究方向的基本判断,我们在课堂中结合工作案例,强调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纳米技术、化学生物学、肠道微生物组学、生物传感分析与生物芯片、分子营养学等主题,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开阔眼界、培养思维能力,并为其自主深入学习铺路。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院内外知名学者应邀授课情况?

李斌:我和潘思轶教授的授课并不能完全涵盖博士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所以我就邀请了院内外的其他学者分别上2-4节课。这些学者平时业务非常繁忙,但他们都表示支持,全部应约,且未提出时间上的调整。其中韩鹤友老师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依然准备出内容丰富、研究深入、文理贯通、发人深省的课堂;罗杰老师在回校的短暂时间内,克服疲惫给我们上课,通过质朴、真诚的授课方式打动学生;李大鹏老师上完1-2节本专业的课,便立即投入到3—4节的课堂中;彭健老师上完3-4节课,就踏上了去宜昌的高铁。我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发现每一位老师的授课内容都是为食科专业的同学量身定制的。     

记者:课程如何让同学们达成高质量过关的目标?

李斌:最初我们是有担心的,毕竟食品科学类的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不高,这次的要求是10分以上。也有一些同学找到我,希望不要这样要求,但我想还是挑战一下。目前,班上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对文献的读思悟践的过程,整体反应是不错的,相当多的同学通过锻炼,体会到了由苦而甜、由悲而喜的心情,这充分表明我们同学是能做得到的,只要我们去尝试推动。对我们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记者:在您最后布置的作业中,包含一个类似青年基金的标书,难度较大,是否考虑到学生们的完成质量?

李斌:就是因为难才去做,我在尚未正式上课前就给同学们发了一个范本,也说明清楚了该怎么写。我觉得目前他们依据自己的想法形成一个东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采用这个形式,就是想让同学们不仅弄清楚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能够说明这个事情的意义在哪里,要有正确的思辨能力;不但要有想法,还要求实践,要有正确的逻辑;不是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高度凝练化的整理,所以这是一项综合性的锻炼。

审核人:向异之

责任编辑:李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