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光明日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核心提示: 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我校毕耕副教授理论文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南湖新闻网全文予以转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乡村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览历史,我国从未像现在这样既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又迎来了全面、广泛、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变革,形成了以建成美丽中国为核心的全新治理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关键在于建设美丽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大部署,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充分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坚定信念,对造福全体农民的坚强决心。因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要建设美丽农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大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还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因素,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不够,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垦殖,结果导致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盐碱化、荒漠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和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和培植果蔬业、林茶业、竹木业、中药材业和特色养殖业等,并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一步开发、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文化展演、健身娱乐、民宿服务、农家餐饮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优化村镇布局。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村落零散分布、居民点多面大、宅基地闲置和“空心村”等现象,必须采用统筹城乡发展、优化村镇布局的途径加以解决。要根据气候条件、水文地理、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产业结构等实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通过对村镇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与水利布局的系统规划编排,科学划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与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活居住与生态环境等空间结构,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田园格局,以此来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

改善安居条件。适度发展中小城镇,大力改善安居条件,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实施村组合并、异地搬迁、新建居民点等方式,引导农民从零星分散向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并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此外,还要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保留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的传统建筑与民居特色,实现历史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培育文明乡风。文明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温馨、和谐、美好的农家村镇。我们要发挥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共同建设生态美好、社会和谐的美丽乡村。

(作者:毕耕,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