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中国农大华中农大作物学青年学者论坛召开

核心提示: 7月11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五楼会议室举行。

青年专家做报告(供图 陈琳琳)
青年科学家作报告(供图 陈琳琳)

南湖网讯(通讯员 张可柔)7月11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我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五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曲瑛德,院长金危危教授,副院长倪中福教授以及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正宁、院长严建兵教授等应邀参加论坛。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12位青年学者分别在论坛上作学术报告,近百名师生参加。

副校长吴平教授为本次论坛致辞。她表示,中国农业大学一直是华农学习的榜样,此次学术交流对青年学者来说是一瓶香醇待饮的止渴甘露、一场激情碰撞的学术盛宴。她将青年学者的成长比喻为作物生长,一路上孜孜不倦汲取的知识营养就像万物生长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水分,她希望青年学者在科研成长道路上,一路向阳,茁壮成长。

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严建兵教授主持。田丰教授、洪登峰教授、孟庆锋副教授、林中伟教授、李林教授、杨小红教授依次做主题报告。田丰教授就玉米由热带起源地向更高海拔拓展的适应机制进行汇报,他讲述了ZMCCT10、ZMCCT9、ZMMADS69等基因的关系及在玉米花期定位中的作用,追踪其在适应机制中参与机理及相关过程。洪登峰教授阐述油菜9012A雄性基因克隆及其核不育系统分子育种的相关研究,提出我国油菜现存问题在于提高单产。孟庆峰教授展示了Hybrid-Maize模型在提高玉米单产上的设计与应用,利用此模型,结合我国不同区域玉米增密的总量规律和动态规律可对集约化玉米高产体系进行验证和综合评价。他提出我国玉米单产仍有提升空间,集约化玉米高产体系仍面临挑战。林中伟教授阐述了玉米改良性状重要QTL的克隆研究,介绍了作物平行驯化的相关分子机制;李林教授解析了在大数据时代利用QTG-Seq 技术加速QTL的精细定位的相关分子机理;杨小红教授深入探讨了玉米籽粒中油份的遗传机制,阐明油分代谢途径和储油器官是影响油份的两大重要因素。

论坛第二阶段由金危危教授主持。姚颖垠教授、陈伟教授、辛明明副教授、朱作峰教授、闵玲副教授、贺岩教授相应做主题报告。姚颖垠教授讲述了小麦谷蛋白含量和组成影响面粉品质的相关机理;陈伟教授讲述了作物代谢组遗传和生化基础相关研究;辛明明副教授阐述印迹基因的概念及功能,对小麦胚乳中印迹基因的发掘及进化进行深入分析;朱作峰教授报告了GL4基因克隆对栽培稻的应用贡献,非洲稻落粒基因SH3的功能,向我们展示了非洲栽培稻落粒性驯化的分子机制;闵玲副教授从高温雄性不育机制入手,解析筛选耐高温棉花的机制机理;贺岩教授详尽论述了玉米减数分裂过程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提出DSB基因在植物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对CO数量及分布的影响。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严建兵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作为当下我国一批优秀的作物学青年科学家,在潜心专注研究的同时,也应多相互交流,一起推动更多交叉学科的研究合作,促进作物学科多元化发展。同时还提出,当代作物学青年科学家应胸怀天下,心系科学事业,怀抱让中国作物科学研究引领世界之潮的远大目标。

审核人:姜海

责任编辑:景怡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