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曹晓风院士:我的四次选择与三次机遇

核心提示: 7月3日下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科学高端讲坛暨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以“科研路上的选择——坚持与机遇”为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了科研工作中的感悟。

曹晓风院士分享科研经历

曹晓风院士分享科研经历

师生聆听报告

师生聆听报告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何能)7月3日下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科学高端讲坛暨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在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以“科研路上的选择——坚持与机遇”为题,结合自身成长成才经历,分享了科研工作中的感悟。

专业偏向动物学,本科期间植物学的教学仅有4小时,且毕业后参加工作作为国家干部月收入达300余元,继续攻读研究生每月仅有58元补助,曹晓风本科毕业时面临了自己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想把事业与兴趣相统一的她最终放弃了并不喜欢的动物学方向,前往闫隆飞先生的实验室从事分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一定要做自己喜欢与擅长的事情,至少避免不擅长的事。”为了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放弃在英国顶尖生物学实验室John Innes Centre深造并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是曹晓风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她认为夫妻双方学会让步才能让家庭和谐美满,有舍才有得。

曹晓风的第三次重大选择是改变原先学术方向:在华盛顿州立大学生化研究所做博士后期间,尽管科研顺利并与导师私交很好,但因导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习惯性持反对态度,她前往了时任助理教授、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Steve Jacobsen的实验室做助理研究员。在陈旧得墙皮掉渣的大楼内开展当时很是新颖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她在4年时间里在Science、Nature、PNA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数篇高水平论文。美国人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漠不关心,而“9.11事件”发生时实验室最懒散的美国同事都排队4小时去献血,这让曹晓风突然明白“科学没有国家,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爱国绝不能停留在嘴巴上”。于是她做出第四次重大选择,放弃了在美国一帆风顺并前景光明的事业,全职回国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临时腾出来的玉米储藏室开展科研工作。尽管起步艰难,不想受Steve Jacobsen研究的影响,她毅然放弃了自己擅长的DNA甲基化研究,结合国内情况,以拟兰芥与水稻为材料研究植物组蛋白甲基化和小分子RNA等调控机理,相继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中学时代是曹晓风的第一次机遇,北大附中的培养让她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并成为了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公民;回国开展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是她的第二次机遇,美国将生物领域的科研经费大多投入到了人类健康研究上,而中国正值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时期,她得到了200万元的启动经费;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时代是曹晓风的第三个机遇,她将个人方向与国家需求结合,在黑龙江冷害地区开展水稻耐低温的遗传及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为农业研究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个人贡献。

此外,曹晓风还分享了数十年的科研感悟。她勉励青年师生把兴趣放在第一位,不随波逐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重要科学问题,一旦确定研究方向就要坚持下去。她还讲道,科学研究要专心致志、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同时要做好长期面对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审核人:严建兵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