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林少扬:开拓农作物育种技术新途径

核心提示: 11月10日下午,中科院林少扬研究员做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科学高端讲坛,作了“寻求开拓农作物育种技术新途径”的报告,植科院副院长王满囷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南湖网讯(通讯员 张萌萌 竹永丽)11月10日下午,中科院专家林少扬研究员做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科学高端讲坛,作了“寻求开拓农作物育种技术新途径”的报告,植科院副院长王满囷教授主持了本次报告。

林少扬在开场提出要结合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作为寻求开拓农作物育种技术的新途径。“泰国茉莉花香米价格高味道好却为何不能在中国生产?”林少扬针对这个问题指出,引进世界最好的品种并不一定是个好方法。他以日本栽培面积最大、米质最好的“越光”品种为例,表明即使是最好的品种,也并不适宜全面推广。林少扬表示:“针对气候环境不适宜的情况,我们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对水稻基因组进行精准改良。”

林少扬表示,尽管农作物育种经历了从人工变异到基因修饰的转换,但现在的育种技术仍很落后,如何修复基因缺陷成为了突破育种瓶颈的关键。他解释这种育种理念是模仿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的升级原理,即当生产应用中发现主栽品种存在缺陷时,分析导致“bug”产生的基因缺陷并加以精准改良,从而达到品种升级的目的。对于水稻品种的改良,林少扬认为,即使是日本优质水稻品种“越光”和我国东北优质水稻“空育131”,在抗倒伏和抗病性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良空间。那么如何修复“bug”呢?他解释道,通过底盘品种和供体品种的杂交和回交,导入优良等位基因,最后排除多余的外来基因,实现水稻品种的改良和升级正是建立染色体组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的核心目标。这种体系的建立即是:以水稻主栽品种为底盘,构建多个野生稻、栽培稻染色体组导入的渐渗体系群体,并对其重要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进行分析与定位,进而实现对主栽品种进行改良升级。对于新一代水稻品种,他认为,传统杂交技术只能改良某个性状而不能兼顾整个基因组,“常规育种是改良不是改新,我们应当善于学习,将IT的升级应用到育种。”

报告结束后,林少扬对多名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并与植科院水稻育种专家牟同敏等就水稻品种精准改良的技术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审核人:郭亮

责任编辑:付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