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薛宇做客学术沙龙讲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历史

核心提示: 11月3日晚上,华中科技大学薛宇教授做客第205期JC学术沙龙,为我们讲述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历史,描述了这个领域多个重要的发现及其背后精彩的人物故事。

南湖网讯(通讯员 胡芳花 徐明睿 裴晨辰)11月3日晚上,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薛宇教授做客第205期JC学术沙龙。薛宇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新型数据库、算法和计算软件,并使用这些工具预测和用实验鉴定生物体中翻译后修饰的事件。在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中,薛宇为我们讲述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历史,描述了这个领域多个重要的发现及其背后精彩的人物故事。

从本科为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到研究生阶段的细胞生物学专业,薛宇介绍到自己求学之路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他的导师对他说“我觉得你在计算机方面很有天赋”,商讨之后他便主攻生物信息学方向。生信方向的研究大约95%在测序方向,薛宇教授所做的研究却是在那少数的5%中,他提醒大家,不一定要选择当前热门的领域,要去坚持做自己喜欢的研究。薛宇教授接着列举了多个做生物信息学的理由,其中“生物信息学是21世纪生物学领域的一项关键技能”和“计算技能及手段具有高度可转移性”排在了前列。薛宇举例幽默风趣,他笑谈,实验室的学生一手拿螃蟹,一手握鼠标,还可以欣赏着梁子湖的美丽景色,生活工作两不误,这大概是“高度可转移性”的深度“内涵”。

在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科学家真是人才济济。最先发现蛋白质修饰的是瑞典生化学家OlofHammarsten。在1883年他第一次发现了牛奶中被磷酸化了的蛋白质Casein,但薛宇告诉我们这项研究—直到2012年人们才发现了分泌蛋白Casein的对应的激酶是Fam20C。下一位出场的是犹太人Edwin G. Krebs,这位生化学家根据研究结果把细胞中的蛋白质磷酸化修饰与去磷酸化及其识别形象地描述为如同计算机工作一般的程序:写(writer),擦除(eraser)和读(reader)。薛宇通过西冢泰美这位针对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做出诺奖级研究成果却不幸早逝的故事劝导大家注重身体,不仅要有拿诺奖的科研实力,也要保持拿诺奖的身体素质。对于Tim Hunt发现CyclinA 和B蛋白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的影响成果,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经历,薛宇这样评价道,TimHunt利用当时主流学者反对的SDS-Page技术,并且选取了海胆这个新颖的材料来研究,这不是纯粹的幸运之神的光顾,而是认真做学问的必然结果。除此之外,薛宇还聊了Marc W. Kirschner相关的故事。

在提问环节,在场听众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这一领域展开讨论。严建兵教授提问:“这种翻译后修饰的遗传力有多大?”,李林教授连发数问:“蛋白质被修饰后功能方面有哪几种变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比率很低,在这样大的代价下,为什么细胞要翻译出这么多不被修饰的蛋白,或者说有什么意义?”“翻译后修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保守性?”“一个蛋白能同时可以被几种修饰?”。最后薛宇鼓励大家保持一个“繁忙”的科研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懂得休闲。

审核人: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