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一带一路”上的交流之旅:留学生们共话华农情

核心提示: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让中外交流变得更为频繁,在华中农大就有这样一群留学生,他们肩负着学业深造和中外友好的双重使命,在这里快乐学习和生活。本报记者尝试着与巴基斯坦和埃及的4位同学深入交流,采写他们交流之旅上的华农故事

里兹万:“华农的日子像在家里一样温暖”

学通社记者|白倚宁

“你要是想出国深造的话,最好的选择一定会是中国。”里兹万高中老师说过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里兹万来到华农已经接近4年了,最让他难忘的经历,却还是那个“快乐的下午”。一群在草地上过生日的中国学生,热情地邀请了原本只是驻足围观的他。“大家并没有拒绝是‘陌生人’的我,中国人的友好热情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的事情。”

受到感染的里兹万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志愿者工作中。他在2年前加入了国际学生志愿者队伍,并在中外学生之间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国际羽毛球比赛为起点,板球赛、足球赛等更多的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生活上收获了轻松和友谊,学术上里兹万也没有懈怠。作为一名人文社科类博士生,他以第一作者撰写的SCI论文也正式发表。他最想感谢的人是他的导师青平教授,他用“真实、简单”来形容导师。导师总是怀着最简单的心思,倾尽全力去帮助每一个遇到困难的学生,科研上也坚持真实严谨的态度。

“建设家乡”是里兹万一直以来的梦想。说到最近引起全世界关注的“一带一路”,里兹万兴奋地表示这一定会进一步加强“中巴友谊”。他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两国人民都能够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Faheem:“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

学通社记者|白倚宁

“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对于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Faheem来说,这已经是他来到中国的第8年了。他愈来愈了解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也愈来愈爱上了这个国家。

2013年,Faheem来到华农,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他眼中,实验室里大家的相处方式,更像是“家人式的交流”。一开始对中文不熟悉的时候,实验室的学长学姐们总会耐心地给Faheem一次次讲解;而在英文方面,他也协助大家做好论文的书写。

Faheem硕士期间主修的是植科方向,而在博士期间却选择了动科动医方向。这样的跨学科选择,可以称得上是“大胆的挑战”。2013年至今,Faheem已经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6篇高水平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6.3,合作发表SCI论文26篇,累计影响因子接近100。

“我们总该把精神投入到想要做的事情中。”或许正是这样开放温和的态度,让他在华农邂逅了自己一生的真爱。2012年,在一次留学生交流活动中,他认识了当时正在动科动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的妻子。一个来自巴基斯坦,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他们最终坚定地走向了婚姻的殿堂。

谈到“一带一路”时,除了美好的期待和祝愿,Faheem表示自己更愿意用网络的形式,向自己身边的朋友们介绍有关中国的一切新变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