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阿拉巴马大学教授周树华谈“媒介感知效果”

核心提示: 6月8日晚,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周树华教授做客我校传播学讲坛,在四教C103开展主题为“感知原理和媒介效果”的讲座。

南湖网讯(通讯员 于泓 漆雪娇)6月8日晚,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周树华教授做客我校传播学讲坛,在四教C103带来主题为“感知原理和媒介效果”的讲座。

周树华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讲感知”“什么是感知”“哪些因素会影响感知”这三个问题。他指出,传播效果研究涵盖态度、行为、情感等层面,而感知是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分支,是个体通过组织和诠释接收到的信息来定义外部世界的过程。“当一支经常赢球的橄榄球队突然输了球,球迷往往会产生更深的失落感,这其中的情感效应便是感知。影响感知的三个因素是情境、接受者和被感知对象。”

随后,周树华以一系列有趣的图形引入主题,让在场听众切实感受到了感知与现实的不同。“人的感知存在着相似性、接近性、连贯性、闭合性、对称性等原理,因此眼见不一定为实。由此联系到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如涵化理论认为,长期看电视的人,价值观更接近于电视所传达的观念。议程设置理论也有类似的核心观点:媒体报道最多的事情,人们会认为其重要性最大。”周树华认为,这些理论都隐含着感知的原理。

在此基础上,周树华分享了采用“敌意媒体理论”开展的研究工作。该理论认为,双方如果对某个事件持相反意见,便会认为均衡的媒体报道是对己方带有敌意的,而且媒体的到达度越高,人们就会认为媒体对己方的敌意越强。研究表明,同样的一篇文章,当被告知是一篇学生作文时,人们觉得是可接受的,但被告知这是一篇全国发行的报纸上的媒体报道时,人们会认为文章存在偏见。“因此,当我们看到媒体可能存在偏见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受众的自身也存在主观偏见。”此外,周树华认为,社会身份理论框架下,人们倾向于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归类和采用不同的标准,敌意媒体效应的根源是人们对自我群体存在着过高的主观期待,与事实不符。因此,社会身份理论是敌意媒体效应的理论来源。

审核人:桂恒俊

责任编辑:秦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