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微生物前沿”论坛:探索蚊虫肚子里的秘密

核心提示: 5月24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研究员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四宝研究员,分别带来主题为“害虫嗅觉编码的分子机制”与“肠道微生物在宿主昆虫与病原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的学术报告。

南湖网讯(通讯员 朱召禄)5月24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研究员与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四宝研究员参加了第67期“微生物学前沿”论坛,分别带来主题为“害虫嗅觉编码的分子机制”与“肠道微生物在宿主昆虫与病原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的学术报告。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龙玉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

王桂荣从“害虫危害和农药滥用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制约”进入主题,介绍了“昆虫化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以筛选影响昆虫行为反应的活性分子为目的,利用反向化学生态学的思路,创新性的提出了“以嗅觉基因为靶标,高通量筛选昆虫行为调控剂”的方法,与传统化方法相比,筛选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随后,王桂荣分别介绍了蚜虫感受报警信息素的神经和分子机制,并以受体为靶标筛选获得了蚜虫驱避剂,以及棉铃虫两性交流的神经和分子机制,建立了棉铃虫信息素受体及神经的分子图谱,首次揭示了信息素拮抗剂参与调控棉铃虫的最优交配时间及作用。

王四宝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中华按蚊的肠道微生物种群差异及其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他表示,在不同地区,中华按蚊传播疟疾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中华按蚊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群及其与疟原虫相互作用的差异所导致的。同时他认为,不同地区的中华按蚊肠道中同一种微生物与疟原虫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他的团队通过对中华按蚊肠道微生物进行研究,发现某种沙雷氏菌抗疟原虫的效果随地理位置变化明显,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华按蚊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差异与其疟疾传播能力的密切联系。未来有望通过对抗疟原虫沙雷氏菌的探索和应用而实现疟疾传播的途径的阻断,具有很好的抵抗疟疾传播应用前景。

 

责任编辑:付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