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彭兆荣做客狮山讲坛,畅聊大国工匠精神

核心提示: 5月15日,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彭兆荣做客我校狮子山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带来主题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的讲座,讲座内容分为工匠形制与大国风范两个方面。

南湖网讯(通讯员 曾毅晶 佘诗琦)5月15日,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彭兆荣做客我校狮子山讲坛,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带来主题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的讲座。

中央电视台播出八集纪录片《大国工匠》,歌颂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敬业爱岗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彭兆荣以此为引,展开对“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的叙述,内容分为工匠形制与大国风范两个方面。

工匠形制包括国家建造、圣人之作、百工之业,美用相融、时代相传五个部分,五大部分相互贯通。“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彭兆荣阐释道,自古以来,包括炎、黄、尧、舜、禹等都是“工匠型”人才,国王的“国”字也说明统治者需要有建造国家的能力,即为工匠。探索“工”字的历史起源,彭兆荣说:“工业自古就存在于中国,与西方工业不同,而且比外国的工业发达许多。”他讲道,“工”最早指沟通天地的巫师职业,随着时代发展,“工”也包括行业之制和专业传承。

提及当今社会常有“豆腐渣工程”“烂尾楼”的报道,彭兆荣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明确的责任人,论证以“工匠精神”为信念的古代工程师以家庭荣誉为担保,严格保证工程质量,并世代相传,彭兆荣表示这是值得当代人学习的地方。

彭兆荣从“天人合一”切入,深刻探究了传统文化与工匠工艺中的大国风范。他称赞我校狮子山广场的中轴规划设计,表示这种中轴设计十分符合大国工匠天人合一的建筑风范,如《天工开物》里“工”的本质精神——顶天立地。中国文化来自农耕文明,“中国最大的政事是做好农业之事。”他说道,当下应继承祖先流传下的中华五千年的“根”,深入了解“田”纵横阡陌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宇宙观、天人合一思想。

“天匠之作是自然与人文合作与协作,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彭兆荣表示,中国的手工技艺从秦砖汉瓦到日常饮食都是有温度的,具有纯粹的机械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其独特性的根本在于模件化,用最为简单的模件组装出无限的可能。除此之外,中国的技艺首要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受天的启发,用以造物、生活,并将手工技艺的“美”与“用”融合在一起。

人物简介】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仪式、博物馆等方面的研究。著有《饮食人类学》《旅游人类学》《遗产:反思与阐释》《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等。主持泉州“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后期项目工作,并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审核人:韩伟

责任编辑:耿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