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魏坚:考古学看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

核心提示: 4月6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教授、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专家魏坚做客狮子山讲坛,在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带来“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专题讲座。

南湖网讯(通讯员 刘安然 李云婷)4月6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教授、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专家魏坚做客狮子山讲坛,在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带来“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专题讲座。

讲座伊始,魏坚首先介绍了河套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他结合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详细地讲解了当时的习俗传统与军事背景,引导大家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河套地区的历史文化。

战国以降,为了抵御北狄与匈奴的南下侵扰,作为“冠带之国”的秦、赵、燕三国,都曾不惜耗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在北部沿边筑长城、设障塞,以图自保,因此也留下了众多长城、障塞以及墓葬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发现了赵武灵王所筑长城的终点——高阙塞,其位于两沟交汇之处,是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易守难攻,为绝佳的军事要塞。

魏坚介绍,匈奴趁秦末农民起义的混乱时期,重新夺回阴山及河套地区,并服各族、收邻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奴隶制政权。“汉初之时,国力不盛,只能‘臣服’于匈奴。”武帝时期,始反击匈奴,经河南、漠南、漠北三大战役,将其驱逐出漠北草原。经考古调查,汉代在河套地区增筑的长城共有四条,和秦长城并在一起,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的屏障。但魏坚认为,汉朝本来期望修建的“塞外列城”因材料、经费等问题无法完工,仅修建了两道低矮的城墙,并没有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

魏坚展示了光禄塞和鸡鹿塞遗存的图片,该两处均属军事要塞,有效遏制了匈奴的南侵,保卫了汉朝北部边郡的安宁。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北部边境趋于稳定,节省了军费开支。朔方郡设置于西汉武帝时期,位于国都长安的正北方,“对汉朝和匈奴都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他结合自己考古发掘经历,介绍了河套地区的汉代墓葬的规制、用材、夫妻合葬风俗等内容。朔方郡及鸡鹿郡从设置到废弃共经260余年,终被匈奴占领。

西汉中期至末年,河套地区和平无战,经济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种现象在魏坚看来,说明了和平年代的时间跨度远远大于战争的年代,和平、融合是主流,“战争只是政治的一种极端化的表现,”他说。

审核人:韩伟

【资料】魏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专家。多年来一直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工作。主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二辑等学术著作,多篇论文和专著在内蒙古社联历届评选中获奖,在国内外考古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责任编辑:付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