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张小锋: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育是“铸魂工程”的深邃寓意

核心提示: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传统文化教育”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宝生部长谈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强烈共鸣,南湖新闻网特开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专栏,转载相关文章与广大师生校友共享。

教育部党组书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铸魂工程”,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继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虽寥寥数语,但言简义丰、拨云见日,深刻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教育、对人生、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意义,对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铸魂工程”的提出,正国民之识,铸学生之魂。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备条件。一个国家、民族的崛起最关键的是文化的崛起,而文化的崛起必须建立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传统文化,抑或割断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联系,无异于“舍舟楫而绝大川”、弃良犬而奔脱兔。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息繁衍中形成、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的总称,是滋养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土壤。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丰富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气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勿所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之道……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强大的教育力量。

“乱花渐欲迷人眼”。近年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渐成共识。但是,缺少顶层设计和有力引导,社会上各种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探索层出不穷,呈现出无序争鸣状态。有人惊呼中国的教育在学习西方文明的道路上走的太远,迷失了自我,强调回归传统,于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穿汉服、习古礼、办私塾、建女校、用《弟子规》教育学生,甚至有人干脆给孩子办退学,自己在家里当起了孩子的“全科教师”,准备将其培养成心目中的“完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也许他们的初衷是良善的,但结果却令人担心。孩子不是“试验品”,贻误了孩子,就等于损毁了家庭和未来。

不惟如此,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也不容乐观。中、小、学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举措不一,特别是对整个教育系统具有强牵引力的大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堪忧。有的大学仅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开设几门选修课,抑或当成选课系统中可有可无的点缀,重视程度严重不足。有的大学似乎患了“斜视症”,评价指标、经费支持、政策导向,乃至校园环境、建筑风物均一味向西方看齐,以为只有如此,才能汇入主流、实现世界一流;殊不知,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在开设与本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以培育青年英才对于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的大学虽重视传统文化,但流于形式,长期徘徊在低浅的水平,缺乏向高层次迈进的认知、勇气和条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是价值观。每个学校都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学校教育中的重点任务,要提升思想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上下硬功夫,形成全校上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一是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三是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中华文明从未停止吸纳外来文明的脚步。实践证明,在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越是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外来文明,其文化的生命力越是持久,其文化越是生机迸发。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置身其中、身体力行。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责任编辑: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