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顾骏:传承民族文化,履行学校教育双重职能

核心提示: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传统文化教育”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宝生部长谈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强烈共鸣,南湖新闻网特开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专栏,转载相关文章与广大师生校友共享。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刚刚召开的“两会”上明确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并把这项工作界定为“固本工程”。通过对所有学段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确保中华民族的根基永不动摇,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民族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伟大贡献,但未能避免消失于人类历史进程之中的命运。人类文明进步总体上是一场“接力赛”,一个个民族相继登场,又依次退出,几成常态,唯有极少数民族,从进入人类文明主流后,历经坎坷,不屈不挠,最终跑成了“马拉松”。中华民族是其中硕果仅存的幸运者之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值得每一个民族成员为之骄傲、倍加珍惜!

民族有三个基本要素,地域、人口和文化。人口是民族作为生命体的前提,没有人口就没有民族本身,文化固化为文物。地域是民族作为生命体必须占有的物理空间前提,没有地域,就“没有立锥之地”。但真正让人口成其为民族,不因世事变迁而消亡的是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固定地域,仍然存在着,公元前586年国家灭亡,但在1948年重新建立以色列国家的犹太民族,是最好的例子。反过来,一个民族即便人种基因还在,却由于文化消失,最后被完全同化,不再以民族而存在,例子更多了。数千年风雨中走来的中华民族对此深有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始于1840年,当时中华民族面对的情势危如累卵,“救亡图存”成为最能惊醒国人的口号。经过将近180年的抗争和奋斗,中国不但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威胁,而且展现出成功崛起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这时突然发现,除了人种基因,没有了可以同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特征,岂非等于说,中华民族仍然没有远离“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纯粹从民族的立场出发,中国的一切发展,必须以民族复兴和文化传承为旨归,一旦传统消失,文化湮灭,民族身份丧失,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意义将荡然无存,中国走向世界不能以民族不再存在为代价!

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说到底,学校教育无非两项职能,一是微观层面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二是宏观层面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两项功能是彼此渗透、相互包融的。把学生成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文化认同的民族一员,是学校教育同时履行这双重职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关节。

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中华民族不可能脱离世界而走向兴旺发达,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必不可少,学校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教育不但应该,而且必要。但在人类共通的知识教育之外,还需要有专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尤其要注意处理好两种教育的主次、异同和比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一味采取守势,满足于不被外来文化所淹没,而必须看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有待开发的宝藏。中华文明曾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未来有望作出更大贡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只为中华民族绵延,更为人类未来发展,保存基础条件。“凤凰涅槃”,以中国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充分而全面地传承传统文化,将为中国千千万万的学生提供强大的文化定力、创新活力和人生动力,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值得为之付出时间、精力和努力!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责任编辑: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