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楚天都市报】江城“昆虫达人”专捉动物找病毒

科研团队5年发现1445种新病毒 有助于传染病诊断和疫苗研发

核心提示: 36岁的田俊华是武汉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所的研究员,现在在华农读博,也是江城有名的“昆虫达人”。他所在的科研团队,5年发现了1445种全新病毒,超过过去200年人类发现病毒总数的一半。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晗 通讯员刘翔)昨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主楼内的一间实验室里,边工作边在华农读博的田俊华正在进行一项蜱虫基因组实验,虽然已经通宵工作,但脸上没有丝毫倦意。“明天又要去捉昆虫和小动物了,手头的实验必须加快进度。”
  36岁的田俊华是武汉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治所的研究员,也是江城有名的“昆虫达人”。他所在的科研团队,5年发现了1445种全新病毒,超过过去200年人类发现病毒总数的一半。

  12年捕获100余万只动物

  田俊华在荆门农村长大,2000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昆虫专业学习,老鼠、蝙蝠、蟑螂,都是他研究的“宝贝”。
  2004年本科毕业后,田俊华进入武汉市疾控中心工作,当年到温州交流学习鼠疫防治经验,回武汉后,他开始四处捉老鼠,十多年来,一共抓到30多种8000余只鼠型动物,为武汉的鼠疫防治提供了充足的研究样本。
  对田俊华而言,山间田野就是他工作的舞台。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25天都在户外捕捉昆虫和小动物。田俊华表示,老鼠、蚊子、蝙蝠等携带大量病毒,也是疾病传染的源头,如果连找都找不到,疾控工作就无从谈起。
  被狗咬、被牛踢,为了捕捉昆虫和小动物,田俊华受伤不下百次。最让他感到后怕的是前年7月在武汉九峰山捕捉竹节虫时,左脸被一只大“马蜂”蜇了一下,整个脸顿时失去知觉。田俊华赶紧下山就医,经过急救脱险。“咬我的是‘金环胡蜂’,不但毒性极强而且可以连续蜇人,如果再被它蜇两下,估计就要为科学‘献身’了。”
  据不完全统计,12年的工作生涯里,田俊华总共捕获昆虫和小动物100余万只,其中,昆虫占了绝大多数,他也被同事们称作“昆虫达人”。

  国际病毒研究烙上“湖北印”

  在同事们眼中,田俊华就是“昆虫痴”,因为他除了研究昆虫和小动物,好像就没有其他爱好。
  2009年,河南、山东等省份相继出现蜱虫咬死人事件,2010年,在中国疾控中心支持下,武汉市疾控中心牵头组建了一支蜱虫研究课题组,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的田俊华,一个月连续20多天在全省的乡间、山区工作,和同事们4年一共捉住12万只蜱虫。经过解剖鉴定,为蜱虫叮咬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权威建议。
  不过,田俊华并没有满足“小目标”,他和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的专家们继续合作,在采集的大量蜱虫样本中,发现了一种此前未知的病毒,该病毒分布在国内各地蜱虫种群中。2014年,田俊华将该病毒以自己的老家命名,称为“荆门蜱病毒”。
  去年,该科研团队从70种节肢动物中,发现了112种全新负链RNA病毒,这类病毒虽然最早在新疆发现,但在湖北省内采集的节肢动物携带这类病毒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多,这多半也归功于田俊华的奔波,因此这一全新病毒科被命名为“楚病毒科”。
  这两项研究成果先后在全球顶级刊物发表,为国际病毒研究烙上“湖北印”。

  5年发现1400余种新病毒

  11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我国科学家发现1445种新RNA病毒”的报道。田俊华正是这些科学家中的一员。
  在过去200多年,全世界共发现2284种病毒,大部分是RNA病毒。包括艾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都是RNA病毒。田俊华所在的专家团队,采用新技术,只用5年就发现1445种全新RNA病毒。该项研究成果《无脊椎动物病毒圈的重新界定》于11月24日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田俊华是并列第一作者。
  “这次研究发现的大量新病毒,不仅充实了病毒数据库,还填补了病毒进化上的主要空缺,使得人类过去对病毒碎片化的认识能够串联起来,当科研人员发现某些病毒出现在动物或者人体上时,通过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库可以很精准、高效地研发诊断试剂和疫苗。”田俊华说。
  田俊华表示,“非典”病毒就是寄生在蝙蝠身上,变异后传染给人类。通过进一步解析这些新发现病毒与已知疾病之间的关系,揭示病毒传播规律及其对人的致病性,将有助于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预警预测,精准防控,有效避免“非典”疫情再次发生。

(2016年12月5日 A03版)

责任编辑:王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