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一线华农人】青年教师的暑假印记(一)

核心提示: “勤读力耕”不是一句空话,时值三伏,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去找寻那些坚守在科研、教学、管理等岗位的“一线华农人”。

南湖网讯(记者 川竹)暑假未及一半,但忙碌的华农人却随处可见,有潜心学问的青年教师,有勤奋忘我的管理干部,有坚守长江大堤的勇士,更有顶骄阳、斗酷暑的环卫工人。各种“忙”与似火季节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华农之夏的交响乐。

静心思度,便知“勤读力耕”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华农人精神的客观写照。这种勤勉、踏实、坚守的精神,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久传承。

时值三伏,让我们通过记者的笔头和镜头,去找寻那些坚守在科研、教学、管理等岗位的“一线华农人”。

曹罡:酷暑中,我为“脑计划”剥丝抽茧

DSC_4549
曹罡正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多位点层混-1

图为多位点层混。以基因工程手段将多种荧光蛋白插入(伪)狂犬病毒,利用(伪)狂犬病毒特异在神经细胞内传播的特性,解析大脑神经网络结构。这些大脑神经网络结构(脑连接组学)的解析,将有助于理解大脑记忆存储和学习的机制,同时也将对类脑计算和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老生科楼B306,记者见到了曹罡,他带着惯有的微笑跟记者聊起自己在暑假中的忙碌生活。

刚放暑假,曹罡便快速改完试卷、提交成绩,走马灯似的到合肥、成都几所高校调研、访问、交流,回到武汉后,他就再也没出去,一心只读“圣贤书”,全身心投入到钟爱的科研工作中。

曹罡的研究领域有点拗口,叫做“神经生物学及神经病原学交叉学科”,通过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以神经网络为突破口,观察大脑如何感知病原入侵,理解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控,改变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帮助清除病原的作用机制。通俗说,就是研究大脑如何调控免疫系统以抵抗病原入侵。

在常人看来,这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但在曹罡看来却极为有趣。他说,为何性格开朗的罹癌患者康复得快?为何唐山大地震后很多人患癌?中枢神经对免疫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正是目前神经研究的前沿。曹罡说,“脑计划”是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已经列入“十三五”重大规划,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人类的大脑。

太多的未知和新知是曹罡研究的动力,曹罡坦言,我校在狂犬病、伪狂犬病的研究已走入世界前列,而这嗜神经病毒正是研究大脑神经网络的最好工具,暑假不好好攻克,更待何时?

就在前不久,曹罡团队已经开始和华科、中科院等科研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在“脑地图”等领域已有所斩获,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大脑记忆、学习机制,甚至对人工智能、“类脑计算”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曹罡说,没有什么时间能比寒暑假更集中、更安静、更有效了,自己可以排除各种干扰“拉通干”,遨游在人类神奇的大脑之中。

在二楼实验室,曹罡和研究生们一起探讨交流文章和实验设计,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娴熟。在曹罡的“感染”下,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酷暑留校,坚持把自己的实验做完。曹罡说,其实自己对学生的管理非常宽松,他总爱在鞭策和鼓励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让学生能够有一定压力,更有动力的去学习。

下学期,曹罡和同事们还有一个新的教学挑战——《动物组织胚胎学》的慕课课程,目前他正忙着和同事们商议大纲、案例和教法。他说,全新的尝试会给自己一个全新的机会,让自己的教学经验变得更丰富。

武汉的高温让人着实难耐,但在曹罡看来,这一切似乎不是问题。工作之余,他经常邀请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踢球,每周两次,从19:00到广场熄灯。“这个时候特别享受,实验、吃饭、踢球、写文章,每天可以与新的发现,像大学生活一样!”他说,自己在暑假能感受到最高的幸福指数!

在曹罡团队,他们一直奉行“学海无涯,快乐行舟”的理念,做快乐的科研达人。当“脑地图”“神经病原”“神经免疫”等关键词出现时,记者觉得发懵,但当看到曹罡爽朗的笑容时,记者又不免释怀。

超级复杂的“脑地图”等待曹罡及其团队去剥丝抽茧。

谢卡斌:每周工作60多小时是最基本的

DSC_4574
谢卡斌正在从事研究工作

7月30日上午,39℃,主楼红旗迎风飘扬。在东附楼201,谢卡斌教授正埋头于厚厚的文献之中,左手拿着刚得到的数据,右手拿着铅笔,神情异常专注……

2015年,谢卡斌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成归国,以教授身份被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引进,专门从事水稻微生物互作研究。

这个暑假,谢卡斌同样很忙,项目设计、申报,自科基金材料撰写,实验室筹建,他还要准备8月5日至6日在南京召开的植物病理学年会的报告,日程满满。

入职以来,谢卡斌一直在谋划如何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目前,他已经有2名博士、5名硕士,属于事业的“启动”和“抬升”阶段,如何利用好现有人才进行统筹整合,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他表示,一般情况下,博士半年就能独立开展工作,硕士要训练更久才能“上手”,科研产出和人才培育都需要时间,创建实验室,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谢卡斌坦陈,自己在人手紧张的时候还会亲自做实验、赶进度。

幸运的是,目前实验室的进展很顺利,他说,这多亏了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同事们的热情帮助。而现在,刚进校的他便有较为充足的科研启动费,他说,这个时候信心十足。同时,自己的游学经历告诉他,在植物病理学研究方面,尤其是病原菌入侵植物及其抗病机制研究应该可以干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早已习惯华农节奏的谢卡斌显得比较儒雅从容,自暑假以来,没有一天闲着,每天都在思考实验室和科学研究的事。清晨,在高温黄色预警的讯息声中,谢卡斌从家里出发向主楼行进。坚持家——食堂——办公室三点一线的往返,谢卡斌说,枯燥单调无所谓,只愿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事业干得更漂亮。

谢卡斌每周都会去打打篮球,他说,一方面是打篮球,一方面是和不同的青年教师交流,这是很好的机会。“劳逸结合”一直被谢卡斌所推崇,但对于时间管控,他更喜欢张启发院士的一句话:“每周工作60到70小时是最基本的!”

中午,竹苑食堂一楼,记者偶然间看到谢卡斌和女儿一起共进午餐,父女两埋头吃饭的温馨画面让人着实感动。这,可能是谢卡斌一天中难得的轻松时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