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学术圈】本科论文答辩之惑

核心提示: 近日,我校2016届毕业生答辩陆续展开,作为大学时期的“最后一课”,各种答辩引人注目,同时也让人深思。论文答辩之惑,应该如何破解?

南湖网讯(记者 川竹)6月12日,四教C210,本科毕业生李若楠正在对其毕业论文《拟南芥YUC1互作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答辩,何正国教授突然打断她:“你的论文结论部分给指导老师看过没有?”若楠支支吾吾说:“看过吧……”何正国则表示:“看过?我表示怀疑!”

同样严肃的答辩现场还在园林学院出现过,匡汉晖教授答辩小组的师生辩论很激烈。同学们私下发微信:“匡老师对每个同学都会提出严肃的问题吗?他还在答辩现场吗?”1天的答辩还让设施1201班的同学明白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即使PPT上的数据,也要注明出处!”

而在公管学院报告厅,周莉同学关于小产权房的论文让所有老师都感到选题与立意有失偏颇。马才学教授一针见血地说:“论文应该在否定小产权房的非法基础上谈,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答辩委员们表示,论文还要好好修改。

三个学院三个小片段,而这只是学校重视论文答辩工作的一个缩影。

DSC_2645
生科答辩现场,何正国教授正指出毕业生论文的图表问题

DSC_2649
学生演讲自己的研究课题

DSC_2632
                             答辩秘书认真记录答辩过程   (记者 川竹 摄)

论文答辩有多少困扰?

在生科院副院长金安江看来,博士生应该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的答辩应该是创新研究的集中展现,而硕士生应该洞悉研究理论、方法、学术规范,有部分创新性结果产生,对本科生来说,经过规范完整的科学训练,了解学术研究过程和学术规范,展示自己的论文或者设计即可。

也有学者坦言,很多困扰就在本科生的论文答辩。

就时间投入来说,很多本科生论文的准备仓促,论文写作难免潦草,当工作、学业、生活、情感相叠加时,难以周全。

 而公管院副院长王鹏则认为,教师对学生论文的付出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他说,很显然,硕士博士能给导师带来实际的科研“智力贡献”,而本科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科研经历和充分的自主时间而难以为导师做“产出”。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大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进行总体考量和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及其管理应该是一项贯穿四年的工作,而非只是毕业时候的事情。目前要做的还是先要‘严’字当头,把相关规章制度落细落小落实。”

学术道德贯穿于本硕博的培养全过程,论文答辩的学术道德问题或多或少存在。注释不规范,甚至引用文献不标出处;有的论文查重,雷同率高达90%;一些本科生论文,直接套用老师课堂上的PPT;故作高深莫测,引用外文数据与曲线,剽窃他人成果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论文答辩时间有限,过程管理是又一难题。一些同学不重视论文设计,不主动联系导师,临时抱佛脚,不做实验、不翻文献、不做综述,幻想就凭一夜“疯狂创作”毕业拿学位。很多学院论文中期检查显示,这样的学生还不在少数。

“答辩过程不端”不是最近出现的新名词儿,指的是答辩过程中暗藏的“猫腻”:评委的遴选往往是导师们“圈儿”内的相互“赞助”,“近亲”严重;评委中难免滥竽充数,甚至出现离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导师参与自己的学生答辩且在答辩现场为学生辩护;有些答辩秘书是行政人员。

如此,林林总总。难怪,曾几何时,社会各界对本科生论文答辩有过激烈的“存废之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吴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