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的青春故事”分享会:做独特的自己

核心提示: 5月14日下午,第四期“我的青春故事”——青年校友分享会在大活报告厅举行,资环学院三位毕业十年的校友返校,分别从创业、商场和基层三个视角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互动环节,嘉宾们回答问题

三位校友(供图 学通社记者 孟凡淳

南湖网讯(通讯员 王崖芝)5月14日下午,由宣传部、校友办、研工部、学工部、校团委主办,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的以“我的青春故事”为主题的优秀青年校友分享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三位优秀青年校友代表白勇、梁锋、王振伟重返母校,与同学们共忆校园生活,分享奋斗历程。

创业十年——眼光与坚持

“创业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赌博,生存和责任是我一直努力前进的动力。”白勇这样形容他的创业经历。出生在农村的他是当地第一个大学生,“我的大学没有很多的经历,当了四年的班长,服务同学,另外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基本上当时图书馆经济类的书我都翻了一遍,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创业的原因之一。”随后,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创业的经历,毕业之后的他顺利进入山东青岛的一间民企,成为一名普通员工。因为经济问题和他形容的“潜在的梦想”,他将自己的全部积蓄用于创建自己的公司——上海而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白勇谈到创业的过程并不轻松,初期的时候,公司常常会因为是刚起步而不被客户所接受。“创业的第一年基本上就是用钱砸,砸出路、砸客户、砸人脉,工作过程中只要是我自己能做的事情,我都不会让别人接手,所以自己也学会了很多软件的使用方法。第二年公司状况逐渐好转,慢慢开始回本,第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盈利了。”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他建议:“创业成功几率很小,大学生群体中成功人数不及5%,重要的是要有想法,有动力,并付出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基层十年——坚守与历练

高高瘦瘦,操着一口浓重西南地区口音的普通话,这便是玉林市福绵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梁锋,资源与环境学院05届毕业生。重返校园,他对校园环境的改变感到惊讶,“晴天头上一头灰,雨天脚下一脚泥”是他记忆中当年的华农校园。

接听电话、斟茶倒水、打扫卫生、收发报纸,这是初入基层的梁峰的工作日常,回忆起那段时间他颇有感触,“年轻人就是要多吃苦,吃苦是有回报的,虽然有时来得很慢,但终究是对你有益的。”从北流市西埌镇团委到北流市委组织部再到玉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最后是玉林市福绵区委办公室,“十年六个单位十个岗位”是他对自己工作经历的总结,“自己十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告诉我要肯干不怕吃苦、要能干能力最大化、要善干学会做人,最后就是放平心态,接受工作的变迁。”最后他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考取选调生的筛选过程以及中国基层现行的相关政策并鼓励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收获自己的人生价值。”

商场十年——机遇与挑战

翻开资源与环境学院05届毕业生王振伟的履历,从小职员摸爬滚打到B2B公司总经理只用了十年的时间。而一路晋升的背后更多的是坚持与把握机遇。“入职半年,在新的城市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虽然压力大,神经时刻紧绷着,但是我会逼着自己去学习和参加各类活动,跟上别人,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王振伟的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在最艰难的时候他被破格提升为空调采销负责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摸索着学习,在最基层接受锻炼,开始渐渐的适应新环境迅速成长起来。“那个时候自己一穷二白,懂得也少,但是好在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又肯学,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的积累了自己的人脉也更加能够看明白市场的趋势,所以之后的工作经历还算是较为顺利。”

随后王振伟向同学们简单普及了一些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帮助同学们了解此类工作的前景。经历过,现在他的心态也变得柔和了许多。“每个周末我都会开车回家,陪儿子陪女儿,我不愿意错过他们成长的时间。”

最后,他对同学们说道:“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能够帮助你在职场中快速的成长,但是同时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的兴趣,努力将其发展为特长,有助于你在同等级的工作者中凸显出来。”

据悉,“我的青春故事”优秀青年校友分享会系列活动是今年学校重点打造的活动之一,旨在邀请众多优秀青年校友返校,全方位多视角与在校学生分享各自的青春故事与奋斗点滴,引导在校学生树立崇高的追求目标和正确的价值选择。活动迄今已举办四期,在学生及毕业校友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关链接:

白勇:资环学院2004届毕业生,工作不久即开始创业,2009年底注册营业上海而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梁锋:资环学院2005届毕业生,考取广西省选调生后在基层历任多部门多岗位,2015年10月任玉林市福绵区委办公室副主任。

王振伟:资环学院2005届毕业生,曾任资环学院学生会主席。毕业加入苏宁, 2015年5月,调任苏宁云商集团B2B公司总经理,同时兼任战略品牌合作部总经理。

审 稿 人:叶世英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沈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