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悦读 > 个人专栏 > 正文(show_space)

[短评]中国孩子失掉“欢呼力”了吗?

核心提示: 欢呼力是超越了物质和事物本身,非功利的,纯粹的,自发的一种内外感应的力量。为什么现在孩子们的“欢呼力”越来越稀缺了呢?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中国的孩子其实并不缺少“欢呼力”,恰恰是父母的漠然和功利,是父母“欢呼力”的缺位,逐渐冰封、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个不会欢呼的孩子的背后,多半有一个不懂感恩的成年人。

狮山春来早。不久前在二十四节气柱,春和景明,这里正在进行一个由某银行和某学院志愿者联合发起的一个亲子活动,孩子们玩得开心,笑容和汗水在脸上流淌,笑容和汗水也投射在一旁父母的脸上。最后的颁奖环节,笔者却接连看到这样“不和谐”的一幕:上前领取奖品的小朋友接连几个都不甚满意,有的还大哭起来,家长很是尴尬,犹豫之下还是追了出去:孩子,你要什么,我给你买!

还好我的孩子比较开心,小脸上满是笑意,我看到了他内心的快乐在欢呼。联系到南湖新闻网上我校志愿者驻扎的贵州山村小学,艰苦条件下孩子们的笑靥和山野的野花一样,质朴,自然,随处可见,虽然说快乐和物质的富裕富足不成比例,但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从这一幕,由这些小朋友出发,我们不禁会想:当下的孩子失掉了“欢呼力”了吗?

欢呼力是一种鉴赏力,是对美丽、崇高、优美的拥抱,对邪恶、丑陋、隔膜的厌恶。

欢呼力是一种感恩力,是对他人的关心、善意、付出、友爱的铭记,也是对改变自身命运进而悦纳社会、改变世界的一种宣誓。

欢呼力是一种自然力,它几乎是与生俱来,并不断习得不断浓醇的一种水准或力量,是对这个世界的由感性而理性的主客观的价值判断。

欢呼力是超越了物质和事物本身,非功利的,纯粹的,自发的一种内外感应的力量。

为什么现在孩子们的“欢呼力”越来越稀缺了呢?

是孩子们太累了吗?不是,不然他跑得那么快,大人都追不上。

是礼物过于廉价?也不是,有的很小的物件一样博得呼声,而有的价值不菲的大“堆头”的玩具也让有的小孩提不起兴致。

是孩子本来就不大想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好像是。

直到我看到这样一篇短文——莫小米《欢呼美好》:

“无论是红苹果还是精彩节目,对美好的东西发出由衷的欢呼,不是孩子的天性吗?这种欢呼,在成人中由于种种原因已日渐稀少,但究竟是为什么,连孩子都不大会欢呼了呢?而且还是些“出色”的孩子。

我坚信,能当场欢呼美好的人也定能当场鞭挞丑恶,大街上面对坏人坏事的漠然旁观,即始于对美好的漠然。”

说的很对。漠然(不关心,不在意)。后来有一天,儿子突然问我,爸爸,什么叫漠然?我说就是不去关心帮助别人,比如: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跌倒而匆匆走过,视而不见。
又联想到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家长们不妨放慢脚步,因为“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明朝那些事儿》里,透过作者的个性讲述,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争斗与折腾,历史就是这样的不严肃么?不然,在大明不可挽回的走向崩坍中,我们看到了张居正、王守仁、杨继盛、海瑞、戚继光、袁承焕等文臣武将的发至内心而不计回报的种种努力,他们就在坚持信仰并付之行动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名族的文脉和骨气。

那么,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中国的孩子其实并不缺少“欢呼力”,恰恰是父母的漠然和功利,是父母“欢呼力”的缺位,逐渐冰封、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个不会欢呼的孩子的背后,多半有一个不懂感恩的成年人。

那么,让我们背负起硕大的背壳吧,我们就要努力地去成为一只蜗牛,用我们柔软细致的触角和吸盘,去欣赏风景,去敬畏生命,去感恩社会,感知、欢呼美好。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