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基层华农人:在基层奉献青春(一)

核心提示: 2016年寒假期间,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组织下,学通社记者走进我校毕业生所在基层工作单位,和学长学姐畅谈基层工作的初衷、感受和收获,倾听并采写他们的基层故事。

编者按:近几年,每逢春节“返乡潮”,农村“空心化”问题便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2015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2016年“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都成为了当时的新闻热点话题。且不说事件是否有炒作嫌疑,但事件能够成为舆论热点,与我们对那个曾经生于斯长于斯但如今却逐渐陌生的地方的牵挂、与我们对农村会不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隐忧密不可分。焦虑背后折射出当前农村人才外流的窘境。

与此同时,我校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三农”。 他们选择的背后,是作为农大的学生,对农村特别的感情和特别的责任。他们为什么选择去基层?他们在农村工作得怎么样?2016年寒假期间,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组织下,学通社记者走进我校毕业生所在基层工作单位,和学长学姐畅谈基层工作的初衷、感受和收获,听他们讲述他们的基层故事。

王骥甜:水乡守护者

美丽的水乡嘉兴,田野河网纵横,港浜星罗棋布,境内一马平川。

“我愿意将我的青春献给它,尽我所能、用我所学使它水清、树绿、花美、鱼米飘香!”这是我校2014届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王骥甜响亮的“自我宣言”。毕业以后,她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从基层做起,服务群众,成为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农机水利服务中心一位基层工作者。

2014年9月初,她初次来到浙江省平湖市林埭镇共和村,根据村里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去帮哪里。文字摄影、医保统计、活动组织策划、村级网站更新……这些“琐事”她都干过。“这是一个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王骥甜坦言道,“工作上没有人专门带着你,所有的事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去思考。”

春种麦,夏弄稻,侍桑养猪过光景,曾是水乡人民千百年来的劳作方式和谋生手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供港猪”的政策利好影响,猪越养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水黑了,河臭了,一些秀美村庄慢慢变为臭气弥天的养猪村。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共和村以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开展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工作,然而在实施中却遭到了村民的强烈反对,因为养猪已经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增收方式,拆除违章猪舍、清理闲置鸭棚等行动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要环境还是要收入?成为摆在村民和政府眼前的矛盾选择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骥甜决心“引好上面千条线,当好下面一根针”。她加班加点,多次深入农民家中,讲解政策。起初,村民对王骥甜的到来非常反感,经常置她于不顾,自己忙自己的活儿。然而村民的“冷言冷语”并没有挫伤她的积极性,她依旧不厌其烦,跟在村民身后,告诉村民政策的来由,帮助他们寻找新的致富之道。渐渐地,村民愿意停下手中的活,听她讲解,也愿意将自己的心声告诉她。每次和村民深入交谈后,她都会及时把情况反映给上级政府。三天两次的探访,一遍又一遍的劝导,最终打动了村民。

截至2015年年底,共和村已基本实现了零生猪养殖,更令王骥甜欣喜的是,许多村民拆掉违建猪舍后,在房前屋后种上花草树木,扮美庭院,她所负责的“美丽宜居”项目也真真切切地落到了实处。

由于工作调动,2015年9月王骥甜来到新埭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成为一位技术工作人员,负责道路、村庄、城镇的绿化设计、验收和监管。本科专业是植物保护的她,不得不整天与园林打交道。专业不对口,知识储备遭遇瓶颈,各种东西只能重头学起,而这份工作唯一的同事,也将在2016年退休。面对以后一个人的坚守,王骥甜坦言“有压力,但更会好好坚持下去。”

“是这片美丽的土地养育了我,我愿意将我的青春献给它,尽我所能、用我所学使它水清、树绿、花美、鱼米飘香!”临别依依,誓言回响……

吴相洲:看到村里有发展,心里就有成就感

吴相洲,2012年毕业于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现在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工作。

父母都是公务员的吴相洲,家里条件还算优越,从小没受过什么苦。来之前,他做好心理准备,但当来到基层时,吴相洲还是吃了一惊。留给他的是一间三四十个年头没有人住的破房子,三米宽,六米深,房间里满是灰尘和蜘蛛网。吴相洲只能自己一点点打扫,东拼西凑,才有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出门时天是黑的,忙完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天往往也就黑了。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家就在濮阳却不能经常回家,甚至两个星期没回过家,这便是吴相洲在基层的生活。吴相洲说道:“有时会很痛苦,每当想放弃的时候,便鼓励自己,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不能半途而废,也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吴相洲的工作历程中,他曾遭遇了一个需要对旧房拆迁改造的招商项目。为了让群众了解拆迁的事情,他每天要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每家每户地跑,正逢连下几天的大雪,积雪特别厚。面对拆迁,村民多有不理解,有时还会和他争吵甚至动手,然而这些都没有阻止他跑动的脚步。吴相洲说:“村里比较穷,村民除了庄稼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一个村有一个招商发展的机会不容易,做好了对整个村发展都有益,但群众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有时我也很痛苦,自己辛辛苦苦去做却得不到理解,但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现在他们恨我是一时的,但如果放弃这个机会,村里就永远得不到发展,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在他和一些其他村干部的努力下,庆祖镇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大的提高,大部分村民都住进了安置楼,水电暖气等设备齐全。旧城改造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门面房租也增加了群众收入。村里的外貌同样有很大的改观:拆迁之前,村里都是破破烂烂的平房;道路只有两米宽,蜿蜒曲折,下雨下雪天满是泥泞,若发生危险事情,有时连消防车救护车都进不去。而现在,旧房被改造建成一条商业街,30米宽的路,两边都是门面房。

“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村里发生改变,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心里就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吴相洲说道。

(组稿材料来自学通社记者 姚妤婷 徐艺戈 曹新璐 石卓航

审核人:鄢万春

责任编辑: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