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中国青年网】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情系山娃 梦圆摩峰”的支教生

核心提示: 经过近4个小时的颠簸,终于赶在天黑前到达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支教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中心小学。

采访手记:“情系山娃 梦圆摩峰”的支教生

本报记者郭俊锋(文并摄)

走出恩施机场,坐上前来接我们的汽车,行驶在武陵山余脉间的山道上,经过数个在绝壁上凿岩修葺的“鸟道”,穿越了众多的“胳膊肘弯”,看着司机师傅手脚并用熟练的驾驶着汽车穿越在沟壑纵横、幽深峡谷的险峻崎岖的“搓板路”,心生畏惧,顿感对此行采访的几名支教的大学生心怀仰慕。

经过近4个小时的颠簸,终于赶在天黑前到达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的支教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摩峰中心小学。

进入摩峰中心小学的大门,前来支教的周怡、方俊、张春晖、徐瑞4位“小老师”最先进入我的镜头。他们是那么的青春、阳光,朝气蓬勃。在这里,我拍摄他们上课,随他们一起到学生家走访,体验到了他们既当老师、又当“爹娘”的艰辛和不易。而所有的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与4位支教同学接触,感觉到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支教背后的故事,他们是支教同学的缩影,是我拍摄的最好的支教团队。

周怡同学是4位支教团的小组长,她在校期间曾担任《我们这一届》主编,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她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来这支教、熬夜备课、带病上课,就是想让山里的孩子看看更远的地方。有一次她班上一个女生高烧不退,卫生所的医生不在,学校停电,手机信号不通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窗外大雨滂沱,她一手抱着学生,一手拿着伞,送学生回家。没想到那位学生的家长不在家,她只好将学生又抱回了学校,安顿在自己的寝室睡下,给她进行物理降温,喂她喝水,直到那名同学退烧。摩峰中心小学的同学们都说周老师像妈妈;周怡说学生就是她的孩子,她要用心爱他们。

方俊同学曾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班”等奖励,是中共党员。他立志“投身山区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化作承载孩子们梦想的翅膀。”他曾参加过暑期支教和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这次支教作为四年级的班主任,他不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摩峰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孩子们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由于条件有限,孩子们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班主任,照顾生病的孩子也变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一次班长龙怡婷同学慌张的跑到办公室,向他报告说:“方老师,柳杨同学正在教室里哭,您快去看看吧。”他一边询问班长情况,一边和班长快速来到柳杨身边。经过耐心的询问,得知柳杨同学因为腹痛难忍哭了出来。他拉着柳杨的手去卫生室看病,孩子不仅不愿起身,反而哭得更厉害了,呜咽着对他说:“方老师,我家里没钱,买不起药,我先忍着。”他说:“药不贵,方老师给你买,快和我去卫生室看病。” 背起学生便直奔卫生室。

张春晖同学是中共党员,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她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点亮深山,为孩子们照亮前进的路。”教师节那天,是她上的第一节课,那天她本来想提前去教室,却被小家伙们拦在了教室门外,小家伙们一个个都神秘兮兮的。终于听到小家伙们呼喊她请进时,她当时激动的差点落泪。映入她眼帘的是黑板上画满了的祝福画,听到的是声声响亮的“祝老师教师节快乐!”和孩子们为她唱起的儿歌,还有让她难忘的那些搞怪的小动作。她说那天上课她都不舍得擦前面黑板上的祝福画,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了一天她人生中最美的一课。

徐瑞同学曾获“三好学生”、华中农业大学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支教,于他而言,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是点点滴滴的陪伴和影响。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要去支教?支教的意义是什么?他回答,是做自己想做也可以做到的事。好友知道他这次来摩峰中心小学支教,纷纷寄语勉励他:“唯有爱与责任不可蹉跎,唯有梦与青春不可辜负”。支教中,让他感动的事很多很多:食堂的两个阿姨要做220名师生的饭菜,每到饭点她们就非常忙碌。他说阿姨烧的饭菜很好吃,一改他曾经对大锅饭味道的记忆。他向阿姨请教做饭的诀窍,阿姨笑着告诉他“做饭无非是多用点心,把锅碗瓢盆洗干净,柴米油盐比例适中。”学校边一位上了年纪的木匠师傅常常来学校义务帮忙修补学生桌椅、床铺,家长们帮忙打扫校园的卫生等等都让他感动。

陪同我前往采访的建始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向东告诉我,4位支教同学到了摩峰中心小学后,不仅为该校带来了城市的教育理论,同时也为该校解决了师资力量的缺乏问题。摩峰中心小学校长向登双告诉我,华中农业大学的接力支教,给他们学校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生机,开阔了山区贫困老师和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解决了困扰贫困地区师资“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他说,每一届支教团队不仅仅从教学上支教,还利用支教团队组织争取爱心企业对贫困学校的帮扶和经济上的支持。支教团队在支教过程中,与当地老师交流互动,提升了当地老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尤其是为农村老师知识结构更新提供了巨大帮助。

作为“镜头中最美支教团”的记录者,在与本届4位支教同学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他们“支教”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的自豪,体验到了他们的困境。这4位同学支教的摩峰中心小学,位于湖北省恩施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建始县官店镇竹溪沟村,是一所全寄宿制小学,在校学生220人,当地教师8人。我采访期间,该校的旧宿舍正待拆除,师生新的宿舍正在建设中,学生只能蜗居在由食堂改造的临时宿舍中。天晴时,师生们每天只能蹲在室外的地上吃饭。下雨时,老师们将饭菜送到各个教室。由于没有教师宿舍,老师们借住在村委会和村卫生所。目前学校存在饮水设施缺乏,图书阅览室内图书陈旧等实际问题。

作为“镜头中最美支教团”的记录者,我从拍摄的数幅照片中见证了这4位支教同学志存高远、心系山娃的理想;感受到了他们关爱他人、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体验到了他们忠诚教育、梦圆摩峰的价值追求。

伟大时代召唤青年,辉煌事业期待青年。支教同学们传递出的“正能量”,我坚信会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在“正能量”的推动下,定会有更多的有志青年来到像摩峰中心小学这样的基层,来到西部的贫困山区,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书写美好的人生。

家访一年级学生陈天赐(中间为陈天赐母亲柳茂慧)

同学们在黑板上默写生词

支教“老师” 给同学们辅导功课

支教“老师” 同学们熄灯后查铺

支教“老师”边照看午休的学生边备课

支教“老师”徐本禹(左二)向年轻支教“老师”传授支教经验

支教“老师”边照看午休的学生边备课

支教老师步行家访

支教老师课间休息时与同学们做游戏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