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戍边华农人】张利莉:沙漠学府的艳丽红柳(3)

核心提示: 她,数次婉拒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而回到“离北京最远、离沙漠最近”的塔里木大学;她,科研、教学、育人,功绩满满;她,是一个加班狂,凌晨两点回家是常态;她还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母亲,家庭和和美美,羡煞众人;而她的荣誉也铺天盖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她究竟是怎样一个学者?让记者带你到新疆阿克苏,到沙漠旁边的塔里木大学,探寻本文主人公——张利莉的故事。

15年,构筑南疆科研“硅谷”

塔里木大学地处南疆腹地,大漠深处,交通极为不便。2000年,大学的科研才刚刚起步,全校外来科研经费不足5万,到处都是“零”。

然而,2002年张利莉博士毕业又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归来后,一切沉寂急需打破,她似乎是塔大的“零突破专家”。

回校后,张利莉认为,要占领科研高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就必须加快科研平台建设。2003年她四处奔走,加快组建步伐。在她的带领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保护利用实验室2004年申报成功,造就了南疆第一个省部级实验平台,同时也完成了塔大历史上科研平台零的突破。2010年,平台改造升级,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成了兵团的科研标杆。

实验室主任张利莉教授指导研究生-3
张利莉教授指导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一行来访3
实验室邀请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邓子新院士来校作学术交流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Kaleab Asres 教授来访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Kaleab Asres 教授造访实验室

年青的科研团队
奋发有为的科研团队

张利莉一度任塔大科研处处长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在她的推动下,塔大的科研平台建设的种子如雨后春笋般在塔大开花结果,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塔里木畜牧科技兵团重点实验室、南疆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兵团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区域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科学观测实验站、等省级平台依次建立,塔大俨然成了南疆汇集人才的“硅谷”,从科学研究角度真正践行了“以环塔里木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理念。

研究基因,自然知道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张利莉除了搭建平台贡献卓著以外,还用她“学术基因”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年轻人回塔大从事科学研究。有很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因为有张利莉这个“领头羊”,才选择塔大,听说过张利莉的事迹才选择她的实验室。

罗晓霞,被她的治学之道深深折服,2012年华中农业大学博士毕业选择塔大,而她留在张利莉实验室的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张老师的一句话:“我们的平台不能让你跳得太高,但能让你走得很远。”两年间,罗晓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兵团基础研究项目、塔大校长基金博士项目、中农与塔大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近100万,发表过3篇SCI。纵观张利莉团队,人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团队内5人评上教授。

然而“果子”仅仅不止这些,据现塔大科技处副处长徐崇智回忆,张利莉任科技处处长时,大刀阔斧、锐意革新,做了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她健全考核奖励制度、刺激项目发展、增加项目经费、培育新的科技增长点。在她搭建的良好基础上,塔大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科基金等科研经费翻了5倍。

她还用她的实际行动和具体工作去引领科技处的同事“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徐崇志说:“看到她那么努力工作,我们不做好都不好意思!无形中,她的奋斗基因在里流淌,也在我们同事中传递!”

诚如塔大协同创新办高疆生主任所言,以张利莉为开端,塔大从“一条腿走路”到“两条腿走路”,再到“三驾马车”,从简单教学到教学+科研,再到“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塔大的科研之路走过了不凡之路。也诚如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钟凌风所言,“在塔大,张利莉老师就是标杆,是立德树人的标杆,也是科学研究的标杆!”

而对于张利莉个人而言,她的科研之路早已大放光彩:截至2015年11月,她先后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31篇被SCI收录,6篇论文分别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编《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主编《食用菌栽培技术》、《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等教材……

大漠之中,微生物还很多,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微生物资源需要张利莉和她的科研团队继续奋进……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