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雏雁翔长空:第二课堂建设的生科样本

核心提示: 华农的学生能去国际大赛夺金,学理科的学生也会唱歌,学生物的学生也能玩转数学建模,生科院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一系列好成绩的背后,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培养兴趣、鼓励梦想、打造团队”的第二课堂建设之路。

南湖网讯(通讯员兰涵旗 王欣 於琦 何能)日前,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来自生科院数学建模俱乐部的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3项,学校排名最靠前的4支队伍里全部有生科院学生担任队长或主力队员。

收获不仅仅在数学建模竞赛。来自生科院的学生还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印象:

华农的学生能去国际大赛夺金。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赛的iGEM代表队连续三年获得国际遗传工程大赛金奖,并首次夺得该赛事Bes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ject(最佳信息处理项目奖)提名。

学理科的学生也会唱歌。在学校“五月的花海”合唱比赛上,生科院的合唱团在精准果断的指挥下,节奏平稳,感情细腻,以一曲《在太行山上》再夺冠军,实现五连冠。今年,生科院合唱团还代表华农参加武汉市第十三届“春之声”合唱音乐会,唱响武汉青少年宫。

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一系列好成绩的背后,正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培养兴趣、鼓励梦想、打造团队”的第二课堂建设之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具体体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生科院的合唱团,有这样一句话作为团训代代传承——“想唱、享唱、响唱”,让想唱歌的人来享受唱歌,进而唱响校园。兴趣是前提,想唱歌是加入这个团队的门槛。

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拼劲。在数学建模俱乐部,暑期集训是所有数模人最美好的回忆。酷热的夏天,逸夫楼机房里,两百多号人,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伏在计算机前小憩、灯火通明地熬夜也是常有的画面。一天天夜以继日,压力大,热情却从未冷却。

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有了渴望。夜晚10点,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合唱团曾出现在标本馆台阶、狮子山广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竹林、二教天台等各个校园角落,不论刮风下雨,每周三次的训练从不会取消,只要有昏暗的灯光能看清乐谱,有檐廊能遮挡雨水,流声合唱团便能放声歌唱。没有钢琴纠正音色,声部长们便用手机钢琴软件代替实体钢琴,正是这种“想唱、响唱、享唱”的渴望,让流声合唱团取得一次又一次荣誉。

生科院注重培养和呵护学生的这份兴趣,扮演好“开窗者”和“摆渡船”的角色。学院通过举办学术沙龙、漫谈科学、教授红讲堂等报告会和学术讲座让学生触摸科技前沿脉搏、倾听大教授们的成长故事;从艺术院校聘请专业人文素质讲师、带领学生到琴台大剧院参加专业音乐会享受视听盛宴,努力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之窗,让他们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进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窗边有风景,还得“逼”着学生去看。2015年,学院修订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增设了素质拓展讲座学习得分,规定学生每年必须至少参加五次学术报告或人文艺术讲座,为学生搭建起“去窗边看风景”的桥梁。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