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让学习成为一门艺术

核心提示: 近日,南湖新闻网报道了2015年学生期许的课堂——“生动活泼拒绝慵懒” “要自主不要灌输” “要输出不要只接受” “想睡觉都睡不着”等等。从这些质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新时期的课堂要高效率、要具有再生性生产力将成为学生上课新常态。学生需把学习当成一种艺术,身心浸润在“智学”“善学”“慧学”“乐学”的学习氛围中,从而实现“三统一”。

 编者按:近期,我校师生围绕“创新方法,提升质量”积极开展2015年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各学院通过“共同空间”“千问计划”“教授红讲堂”“问学斋”等平台,以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专家教授们陆续走进学生,面对面交流并探讨新时期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新常态。学生作为高校学习主体,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艺术,使其身心浸润在“智学”“善学”“慧学”“乐学”的学习氛围中,从而健康成长成才。

(文|南湖新闻网评论员 唐尚书)学习本身可成为一门艺术,具有形式美、意境美和社会美。从形式上看,有思维的发散与情感的交融,也有逻辑演绎的缜密和智慧表达的多元;从意境上看,有理论与实践的虚实结合,也有形象和理性的认知升华;从社会价值上看,有知行合一文化品质的彰显,也有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的关联。

课堂之内:思维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智学”之道在于学生对知识的传承发扬,在于融会贯通。大学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重要中转地,课堂则是调度枢纽。不久前南湖新闻网报道了2015年学生期许的课堂——“生动活泼拒绝慵懒” “要自主不要灌输” “要输出不要只接受” “想睡觉都睡不着”。从这些质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新时期的课堂要高效率、要具有再生性生产力将成为学生上课新常态。

课堂里知识传递常新,老师讲授的内容和技巧也要与时俱进,需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入浅出、学术源流的娓娓道来,而非高谈阔论故作高深,云山雾罩不着边际;同时应注重国际前沿学术动向点拨和新近关联性科研成果普及推广,第一时间将科研成果资源转换成教学资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生需要的是知识的历史性、因果性、关联性和实用性,了解其来龙去脉、渊源变迁、层次结构,从而能将所学运用于个人思维建构以及人生体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激发其积极探寻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

虚实之间: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古语有云,“知周乎物而不劳,才裕於用而无穷,斯为善学者矣”。所谓“善学”,在于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能够把握形象认知与理性思考,从而学以致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说课堂上的理论受教显得有些“虚”,有些浅显,那么走进实验室、下到“三田”基地里的实践操作则比较“实”,比较深刻。

虚实之间的转化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实现知识从理论认知到形象认知再到理性认知的全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课是学生检验所学理论和提升领悟力的最好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里,教师要率先垂范,手把手悉心教会学生操作原理和方法技巧,让学生“学善”,同时还应引导并提升其反思与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善学”。

师生互动:智慧传递与情感交融的统一

倾听与共情,需要放下身段,亲近学生。只有畅通交流,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之所需、解决学生之所困,起到“慧学”断惑证理、发人深省的积极教育效果。师生之间多些自主交流,少些灌输说教,已成为校园多数共识。

日前,校内一批专家学者教授们纷纷“组团”,结合“共同空间”“千问计划”“问学斋”“教授红讲堂”等师生第二课堂交流平台,以讲故事、网络用语、视频微信互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自身求学以及科研成长经历,并对学生的专业认知、科研求索、大学规划等方面释疑解惑。在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中,展现出学者渊博学识、专业素养和谦逊风范,传递出勤奋精研、追求卓越的学人正能量。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融,更加深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学理认同和情感认同,也为“学术成长共同体”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知行并用:功能价值与文化品质的统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并将学习视为快乐是“乐学”的高级境界。学校近期报道的“让刘老师告诉你” “理工男的诗意答卷” “趣味‘三田’课,践行‘耕读’理念”等反映出老师“乐教”和学生“乐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文化品位。“乐学”的最终目标着眼于学习不再是师生之间约定俗成的“交作业”,不再是“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而是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学习的意义,并将个人学习发展与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乐学”是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高度统一,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专业、行业、产业的大局意识,把解决社会现实重大需要做为其学习和人生事业的远大目标。

责任编辑:索炎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