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林少华解析诺贝尔文学奖与村上春树

核心提示: 12月14日晚,第158期狮子山讲坛《诺贝尔文学奖与村上春树》在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做客本期狮子山讲坛,解析诺贝尔文学奖与村上春树。作为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承认自己折服于村上春树的文风,他同时也提醒读者,村上春树的作品同样具有局限性,希望读者能从粉丝性的阅读,过渡到理性阅读和深度阅读。

1418613778651

1418613828869

(文|学通社记者于林海 黄金 图|学通社记者张慎心 校团委通讯员张慧瑾)12月14日晚,第158期狮子山讲坛《诺贝尔文学奖与村上春树》在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因翻译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而为广大读者熟悉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做客本期狮子山讲坛,讲坛开始前,林少华教授的“粉丝”早已坐满报告厅。

林少华首先提出文学对人类而言的重要性,文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能够医治和拯救人心和人性,这也是诺贝尔奖项中文学能与科学、政治地位平起平坐的一个原因。“一个民族绝对不能缺失文化。”林少华说。他对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的调查结果表示深深的惋惜。林少华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不是评出哪部文学作品写得最好,而在于把文学置于公众热切的目光和闪光灯下,使我们在科学万能主义、工具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借此机会重新认识、审视和修复文学。

林少华谈到,在他眼里村上春树连续3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却一再无缘的原因,一是因为国际化砍掉了很多东西,抹去了作品的民族特征。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作品。村上春树的《1Q84》在善与恶的界定上并没有充分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离诺贝尔文学奖明显远了。他认为如果模糊或者颠覆绝对的恶,人类的前进方向就失去道义上的依据,理想主义的达成就失去方向和驱动力。

林少华重点强调了村上春树作品所体现的“孤独性”,很多作品里都有放任孤独和欣赏孤独的意味,村上春树的文学总结为两个关键词:“挖洞”和“撞墙”,准确来说,村上春树创作路线呈现一个“U”型,前15年为深深挖洞的15年,向下深挖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绝不能束之高阁。林少华先生说:“孤独是沟通的纽带,挖洞是自我治疗的手段,但效果是有限的。”后15年为撞墙的15年,为进一步获取灵魂的尊严和自由,势必和体制发生关联,而体制是把双刃剑,因此有“撞墙破碎的鸡蛋”,最后重新挖洞5年。“挖洞”时期的作品打动了中国大多数都市年轻人,映射出他们内心情绪的变化与感受,与之互动、共振。

最后,作为村上春树的译者,林少华承认自己折服于村上春树的文风,他同时也提醒读者,村上春树的作品同样具有局限性,希望读者能从粉丝性的阅读,过渡到理性阅读和深度阅读。同时他还不忘幽默,他说很希望村上春树在未来真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样以后的每年,就不用再预测村上春树能否获得诺贝尔的可能性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张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