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何祖华教授做客生科院学术沙龙

核心提示: 11月27日晚7点30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何祖华教授在基因楼129,与生科院同学对植物的免疫与抗病分子设计进行了交流。

IMG_6136 (1)

IMG_6069

(图文|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通讯员王晨宇)27日晚,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何祖华教授在基因楼129与生科院学生对植物的免疫与抗病分子设计进行了交流。

何祖华介绍到,植物一般因为抗病基因对某种病产生抗病性状,而广谱抗病的抗菌范围较广,不但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效,甚至对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也有效。何祖华认为,对于农作物来讲,最重要的是产量,再者就是抗病,只有抗病的农作物才能推广。“那怎么产生广谱抗病基因呢?”何祖华介绍了现在的两种方法:一是在植物体内找到抗病基因的位置,再进行处理;二是将大量不同的抗病基因聚合叠加在一起,产生广谱抗病。但基因叠加会使农作物的产量下降、品质下降。所以如何将产生广谱抗病和产量品质协调成为首要问题。

“感病和抗病的区别就是植物免疫反应抢入的区别。”何祖华对植物的免疫反应进行了介绍。植物的免疫反应分为两部分,一是病原分子模式识别防卫反应,称为PTI,这种反应是寄主细胞的受体接收病原菌携带的分子特征所激发的防卫反应。二是专化性抗病反应,称为ETI,这种反应由抗病基因编码的R蛋白接收病原菌编码的无毒性蛋白引发专化性抗病反应,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何祖华谈到植物自发防卫反应和激素防卫反应之间的联系。激素防卫反应是发生在细胞膜上的第一道防线;自发防卫反应是最强的一个反应,所以该反应在防卫反应中会抑制激素防卫反应的发生。何祖华介绍了植物自发性抗病基因的来源,并以地球上几万年前的地衣苔藓等为例,讲解了植物的防卫机制与病菌进化史。

最后何祖华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黑龙江、恩施等地下地实验的经历,介绍了我国第一次绿色革命。不少同学踊跃提问,何祖华一一解答。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岳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