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闭幕

围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展开专题研讨 大会达成多项共识

核心提示: 12月1日下午,为期一天半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讨论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胜利闭幕。经过11月30号下午的分组讨论,7个小组代表分别上台作了大会交流。邓秀新校长做了总结讲话。大会达成多项共识。

1

6

邓秀新校长作总结

邓秀新校长作总结讲话

王学路教授代表第1小组发言

王学路教授代表第1小组发言

曹凑贵教授代表第2小组发言

曹凑贵教授代表第2小组发言

青平教授代表第3小组发言

青平教授代表第3小组发言

黄巧云教授代表第4小组发言

黄巧云教授代表第4小组发言

关桓达代表第5小组发言

关桓达代表第5小组发言

江珩代表第6小组发言

江珩代表第6小组发言

研究生代表刘堃发言

第7小组研究生代表刘堃发言

(文|学通社记者于林海  黄奕睿  新闻中心记者治国  图|学通社记者刘姝仪  李振)12月1日下午,为期一天半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胜利闭幕。

闭幕式分为分组讨论交流发言与会议总结两部分。校领导李忠云、邓秀新、李名家、唐峻、高翅、周承早、张献龙、吴平等出席会议。学校有关单位、各学院主要负责人,导师代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代表,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等参加了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唐峻主持了闭幕大会。

经过11月30号下午的分组讨论,7个小组代表分别上台作了大会交流。 第一小组发言人、生科院院长王学路教授就“如何充分发挥导师育人首要责任人的作用”的主题进行了汇报。他表示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并对导师、学生分类指导、师生关系等做了个人阐述,并结合生科院实际对学院研究生培养经验及国际经验进行了介绍与交流。

植科院院长曹凑贵教授代表第二小组发言。针对“如何提高课程建设对研究生培养的贡献力”这一主题,曹凑贵作了讨论结果汇报,就课程教学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及现在课程对研究生培养贡献不大的原因作了分析。同时,他借鉴国内外课程建设的经验,对我校如何提高课程贡献率提出思考与建议。

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青平教授代表第三小组围绕“如何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文化建设”的主题作了发言。他明确指出要“建学术文化,培育读书种子”。对近年我校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后,青平提出,当前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着“缺法”、“缺人”、“缺魂”等状况。他形象地以“孔子”、“老子”、“共产党人”等为题,提出应建设研究生学术文化的特有“味道”,在大学校园里找到学术大师和热爱学问的高水平研究生这“两种人”。

资环学院院长黄巧云教授代表第四小组对“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了报告。他简要概括出小组讨论的8个要点并分别做了阐述。同时结合学院努力和探索,做了经验介绍与分享。

第五组代表、科发院常务副院长关桓达则对“如何发挥研究生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做了具体建议及分析。他提出要深化“六位一体”的综合改革,从建设新文化、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支持多元选题、健全创新机制、提升指导能力等六方面给出操作建议。

第六小组针对“探索本研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题作了讨论,教务处处长江珩作了代表发言。汇报完基本要点后,他就本研衔接的基础、意义做了具体分析,并为本研衔接模式的创新提出意见建议。

第七小组由研究生代表刘堃做了交流发言。刘堃针对”研究生全面成才”的主题作了8个基本点的汇报。结合个人体会,刘堃表示,研究生应“牢记使命,全面成才”,努力做一名胸怀大志、修德养性、充满睿智、矢志以恒、兴国为民的人才。

校长邓秀新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改革•创新•责任•质量”的主题,开展了广泛讨论和深入研讨,初步形成了坚持改革,注重创新发展;坚持内涵发展,注重提高质量;坚持科教融合,注重文化育人的共识。邓秀新同时介绍了学校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他特别强调,在新常态下,研究生指标增长慢,学校要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把学生培养好;为了适应新形势,更要好好利用资源,深入推进改革势在必行。

唐峻希望与会各学院代表认识落实会议精神,并向所在单位院系传达,学院及教师要积极主动,不能被动等待学校的文件,被动接受改革,而应发挥主动性、主体性,在职权范围内先行先试。

研究生代表刘堃会后表示,“很期待学校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他说,作为一名研一学生,他希望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条件能进一步得到提升,研究生能有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同时,导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和谐、自由。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