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四有”好老师大家谈(五)

核心提示: 结合生科院实际工作,关键要思考如何动员和凝聚广大教师力量,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抓好、做实,推进学院早日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植科院学习贯彻“四有标准”应把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育人工作质量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互促共进;保卫处工作人员应该怀仁爱之心,建和谐校园。

生科院党委书记和希顺:激扬梦想  追求卓越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号召全体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结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实际工作,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师节讲话精神、做“四有”好老师,关键是要思考如何动员和凝聚广大教师力量,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抓好、做实,推进学院早日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坚守学术理想,在科学研究上敢于抢占制高点。要讲好学院积淀形成的“绿色超级稻”梦、“大‘梁'治水”梦等精彩故事,弘扬学院过去20年办学历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勉励教师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关切为导向,以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为己任,瞄准国际前沿课题,抢占、稳占包括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研究制高点,扎实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推进原始创新、振兴民族种业、服务生物产业作出应有贡献,在国际范围内争创一流。

坚定道德底线,在学术诚信建设上坚持“零容忍”。坚守学术道德是对学院办学和教师治学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要继续坚持两个“零容忍”,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对学生作弊零容忍,出现一起坚决处理一起。要从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大力弘扬风清气正、实事求是的教风、学风,要求广大教师在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和科研经费管理上做到明晰底线、坚守底线。

坚持能力提升,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引培双丰收。师资水平是学院的核心资源,抓好团队建设,培养优秀团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要继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有计划的引进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团队成员。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鼓励青年教师结合个人研究基础和学院重点研究(培育)方向,早日进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办好青年教师俱乐部等交流平台,为青年教师碰撞思想、寻求合作搭建平台,力争打造一支注重质量、布局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定育人为本,在人才培养上着眼培养一流人才。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教师工作的首要职责。要大力发扬陈华癸院士80岁高龄坚持上讲台、张启发院士亲自为本科生授课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特别是高岗教师面向本科生主讲专业核心课程。要善于将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认真组织好本科生导师制、实验室体验班、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报告会、学术沙龙等师生交流活动,深入推进师生互动。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加大双语课程开设力度,努力促进学生国际化培养,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让我们的学生中走出更多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

做“四有”好教师,是希望,更是标准。我们必须自觉以“四有”为标杆,反思自身不足,思考改进办法,在推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过程中贡献个人力量,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

植科院党委书记朱正宁:以“四有标准”推动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互促共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国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四有标准”既是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要求,也是当前学校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的实践途径,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需要在育人工作的岗位实践中去实现和提高。高校育人工作是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依托学院专业教育教学和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院学习贯彻“四有标准”应把教师队伍建设和提升育人工作质量结合起来,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互促共进。

首先,师生共建理想家园。教育是以引人向善、教人求真为依归,教师一直被人们视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思想、塑造生命、塑造灵魂,用一个生命的智慧之光点亮众多生命之光,照亮他人理想未来。新时期,教师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纯洁性、科学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育人工作的“职业需要”升华为争创卓越的“事业追求”,通过教师自身笃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想信念,传递并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前程信念,让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个人追求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师生共建理想家园要在“真”字下功夫,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只有建立在“真”基础上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引起共鸣和认同。对农科师生的理想教育更要贴近社情民意、走进“三农”现实,增强师生的专业情感、行业责任、产业使命,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奉献“三农”、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

其次,师生同写道德文章。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以德立命,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教师不仅是教课的先生,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于凸显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克己奉公之公德和淡泊名利、奉献无声的个人品德。科研上要坚守底线,不弄虚作假,要有开放心态,不固步自封,发扬团队合作,与时代接轨。教学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墨守成规,不照本宣科,要多讲方法论,启迪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的道德实践对学生有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真正的教化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要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同时,道德实践是主体间互作的过程,师德更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的道德塑造进程中,一方面学生得到滋养,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促其在育人实践中见贤思齐、自省自律,不断砥砺道德品格,提升修养情愫,进而促进师生道德互彰共进良好生态的形成。

第三,师生共建学术共同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之所以能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首先在于其扎实的知识积淀、系统的专业储备、广博的学识涵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能够使人先进、使人智慧、使人光明。当前,改革开放深度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教师知识育人工作不仅局限于专业教室课堂,更在于引导学生走进和了解广阔信息世界,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弄清“有字之书”,培养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教会学生读懂“无字之书”,做大写的人,与人为善,通晓家国大义,造福社会。《礼记·学记》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意为没有个人心得体会,没有学问和见地的人,是不够资格当教师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先进学习,向时代学习,还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建立师生学术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不断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和水平。学院要为这种学术共同体身份的建立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第四,师生同心同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基础。古今中外,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变革,教育是传递爱的事业之特质没有改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用爱哺育、用心浇灌。教师最大的价值、最高的成就在于培育出利国利民的社会精英,“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桃李满天下”是教师一生的荣耀。新时期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加强情感育人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为注重师生的平等交流,注重相互感染,注重人生的经验分享、成长的感悟启发。一方面注重第二课堂的情感育人的平台建设,促使师生从“面对面”到“心连心”,另一方面教师情感育人的视野要不断开拓,要全面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通过经济帮扶、科研指导和人生规划,实现师生合力“助学助研助发展”。

保卫处:怀仁爱之心 建和谐校园

国庆前后,保卫处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各班组长36人集中学习了习近平同志“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精神。

保卫处处长陈国顺重申了习近平同志讲话的背景及重要意义,他表示,学校的教职员工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管理者、服务者,其身份都是教师,都在“传道、授业、解惑”,区别在于教师是“言传”,管理服务者是“身教”。作为保卫工作者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宽厚的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热爱与忠诚,真正做到责任与担当,才能在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更好为师生员工创造安全、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他指出,保卫工作不是中心工作,但影响中心工作;不是重中之重,但是不能不重;不是第一战线,但有第一责任。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确保校园安定,我们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提升服务质量,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教学事业和生产生活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

保卫处副处长雷建华通过解读“四有”提出:作为保卫工作者,要认真践行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一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向书本学、向同事学,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二要善于总结、加强谋划,不断增强处理应急事件、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三要善于沟通、主动交流,要加强同事与同事、部门与部门以及与外部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扬长避短;四要“怀仁爱之心、树法制观念”,以仁爱之心服务师生员工,以法制观念治理“假恶丑”。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