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毕节日报】十年薪火相传 青春无怨无悔

他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十年前,徐本禹毅然走进乌蒙山腹地支教,感动了他的学生,也感动了中国。十年后,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仍然坚守在徐本禹站过的讲台……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百里杜鹃大水乡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走近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

支教团队:倾注爱心助成长    

2002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徐本禹参加该校组织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到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了23天。2003年7月,徐本禹放弃了研究生入学的资格,自愿到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现百里杜鹃大水乡大石村)支教,在那里一待就是两年。为了让徐本禹的爱心得以传承,为了让孩子们得到不间断的学习,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每年都会有一批志愿者到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如今已经是第九届了。     

课堂上,志愿者们担任着高年级的任课老师。从遥远的地方来到大山深处,他们用最短的时间适应了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教学方式,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这一角色的转变。他们认真教学,因材施教;他们在耐心里灌注了爱心,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给孩子们补课。他们在支教中倾注了努力与支持,而孩子们则报以优秀的成绩,全乡13所小学,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有人提供帮助要说谢谢”、“不吃垃圾食品”……课堂外,志愿者老师们教孩子们从细节做起,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健康成长。除此之外,他们还就学生的爱好开设了第二课堂,书法、篮球、折纸、舞龙……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在第二课堂都能找到。    

也许路不太好走,也许学生家住得太远,但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志愿者老师们的家访活动却仍然坚持着。在家访的过程中,他们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形成了家校共促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了信。信中,习总书记肯定了志愿者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同时,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老队员:“他们需要读书才行”     

“4月6日,晴转多云。今天和孩子们到他们放牛的地方春游。山青草嫩,吹吹采来的‘野地瓜’花,也是件惬意的事情。散去的花带着将至的不舍和永久的记忆。”张贵礼是第七届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他的人人网里,散落着很多像这样的只言片语。    

“我是湖北建始人,那里也是山区,老家的方言和贵州的方言相似,所以在贵州支教,有亲切感。”谈及支教,张贵礼说的第一句话,却不是唯一的印象和记忆,支教时的许多细节已经被他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我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的时候,住在进校门左手边第三间房间,也就是台阶上去后的第一间房。我的宿舍门上装有一盏灯,这灯晚上会点亮,给我们用作照明。这盏灯就像海上的灯塔一样,为夜晚走在校门口小路上家访的我们,指引着回家的方向。”张贵礼说,这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样。    

“孩子们用他们的好成绩回报了我的付出与努力,我教他们数学,在全乡考第一。”对孩子的夸奖,张贵礼从不吝啬,而他的付出收获到的,除了优异的成绩,还有孩子们真挚的感情。“亲爱的贵叔:你在这里教了我们很多知识,这学期,你是那样疼爱我们,还舍不得打我们……大家挺喜欢你的,你们的任务完成了,也要回去了,还有点舍不得,希望你在武汉,随时都要想起我们哦……”这是张贵礼在离开之前收到的一封信。信上,学生字迹工整地写满了对他的不舍。这样的信还有很多,它们都被张贵礼珍藏了起来。     

今年7月,张贵礼再一次回到了这个他曾经支教过一年的地方,当得知他以前教的那群孩子仍然在继续读书时,张贵礼就放心了。他说:“他们需要读书才行。”    

而习总书记的回信,更是让张贵礼激动不已。“我从学校党委书记手中接过回信,给大家大声读出来的时候,特别激动,特别兴奋。如果你是我你也会这样的。”张贵礼说,“我们‘本禹志愿服务队’十余年一直在坚守,一直在付出。特别是研究生支教团在最基层的村小里面,把自己的青春安放在了乌蒙山区的土地上,扎根干了十多年。这就是青年人的责任担当,青年人的踏实苦干。”     

新队员:接过接力棒继续“奔跑”     

见到郑宏彬时,他身上穿着的,是本禹志愿服务队的衣服,绿色的衣服衬得他精神而又阳光。他是第九届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如今,他们已经从前一届的志愿者的手中将接力棒接了过来,将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我们策划做一个爱心书屋,为孩子们多争取一些课外书籍;另外,还有一个‘大手拉小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去上海看看……”说起和队友们将要展开的工作,郑宏彬兴高采烈。“我家也是在山区,所以知道孩子们渴望些什么,来这里支教,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郑宏彬是湖北黄冈人,他说,小时候他家条件也不好,能体会孩子们的感觉。     

而之所以会成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郑宏彬是因为受到了徐本禹的影响。“在我们学校,徐本禹是一个感召性的人物。上高中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徐本禹的事迹,自己也被感动了。”郑宏彬说,当学校招募志愿者的时候,他就报名了。     

但对于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郑宏彬还是有些担心。“我觉得和他们的语言沟通上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怕他们的基础没有打好,也怕自己在教学上的能力不够。”他说。不过,当记者问到有没有信心战胜这些困难时,郑宏彬的回答铿锵有力。     

徐本禹曾经说过,希望自己像根火柴,点燃千千万万人的爱心。如今,支教团的接力棒已经传过了一届又一届。看着眼前正在认真布置着第二课堂教室的郑宏彬,他已然用担当点燃了这爱心的火把。而这,正是徐本禹和大家所希望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彭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