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农民日报】专家下田,传送油菜科技经

专家下田,传送油菜科技经

    本报记者 何红卫 刘昊
    “这里展示的油菜每亩比传统种植方式增收700多元呢。”5月15日,雨后放晴,艳阳高照,在湖北省公安县夹竹园镇观音寺村,中国农科院主办的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示范现场,各类油菜作业农机轰鸣不断,多位专家教授下到田里,现场讲解各项技术实施后的效果,附近村民奔走相告。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且唯一能实现粮油兼丰的油料作物,可利用南方冬闲田生产,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理想的轮茬作物,然而,传统依靠人力投入的油菜种植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我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农业部已于2012年将油菜纳入到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计划,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一起统一部署了增产模式攻关。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介绍说,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也安排了“油菜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由该院油料所牵头,聚集了全国相关优势科研力量组建项目团队,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指导项目实施,加快推进油菜机械化相关科技成果的集成运用。
    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集成九项关键技术
    作为油菜增产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开展了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按照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的要求,开展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高效增产模式研究。
    该项目通过整合各个团队的单项技术形成整体,从而促进了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油菜生产效益和效率。技术总负责人、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油料所所长王汉中介绍说,通过对国家油菜产业体系等项目已获得的成果进行集成和中试熟化,形成了融合机械化品种、土壤适墒管理、密度调控、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联合机械播种、芽前封闭除草、“一促四防”、机械收获和秸秆(菌核)快速腐解等9项核心高新技术,形成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并在湖北、湖南和江西建立了5个核心示范区达千亩以上的基地。
    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农民基本不用下田
    缺少适于机收的品种是制约油菜生产机械化的重要瓶颈,加强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对推动我国油菜机械化进程至关重要。
    油料所研究员刘贵华介绍说,中双11号具有高产、高抗、高油、双低等优点,株高适中、成熟度较一致,适宜机械化收获,连续4年被农业部定为国家主导油菜品种。中油种业科技公司王新发博士带来几箱用于展示的中双11号油菜种子,在现场很快被农民索取一空。
    现场会上,“灭茬、旋耕、施肥、播种、开沟、覆土、封闭除草”等工序一次完成,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廖庆喜教授现场演示了油菜播种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观音寺村村民周爱红家里有30亩地,一台收割机,种了10多亩油菜,她仔细观看完现场演示后对记者说,除草是种油菜里最费工的,照专家这样的技术种田,100亩都可以种,她准备回去和家人商量,再买一台新型农机。
    油料所研究员刘胜毅介绍说,在油菜初花期叶面采用飞机喷施速效硼、杀菌剂、磷酸二氢钾,可实现油菜“一促四防”:即有效促进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菌核病、防“老鼠尾巴”、防高温逼熟,确保油菜高产稳产。
    今年由于天气原因,公安县菌核病普遍发病严重,而示范区内飞防的效果,农民们看得见,自然就能接受了。公安县农业局农技员陈新华常年在示范区进行业务指导,他说示范区的平均病指远低于其它区域。
    我国南方油菜主产区多为“油稻”两熟或“油稻稻”三熟制,岔口紧张,人工收获费工费时。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吴崇友介绍说,应用“割晒机割晒、捡拾脱粒机脱粒”进行机械分段收获,作业效率可达60亩/天。应用联合收获机进行联合收获,作业效率可达50亩/天,扣除联合收获的菜籽脱粒损失,综合效益优于传统的人工收获。
    王汉中介绍,以公安县为例,其示范基地面积约1万亩,核心区1000亩,实现了油菜生产种、管、收等各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每亩平均用工量从传统模式10个工减少到不到0.8个工,从种、管到收整个生产环节农民基本不用下田,实现了农民轻松种油菜的美好愿望。
    集成技术效果明显,每亩增收约755元
    在示范现场,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为农民算了一笔账:
    传统油菜生产(人工直播种植)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每亩约185元,人工成本(10个工)每亩约800元,每亩生产成本合计985元;按传统生产高产水平亩产180公斤,每公斤菜籽5元计算,每亩收入900元/亩;对照成本,农民每亩亏损85元。
    而采用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后,菜籽实际亩产可达210公斤,按收购价每公斤5.5元(中双11号收购价格可比一般品种高10%以上)计算,每亩种植收入1155元。扣除机械、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每亩约425元、人工投入每亩60元(清沟排渍),每亩纯收益670元左右,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收益约755元。
    油料所副研究员胡小加介绍说,通过在收割机上安装喷雾施药装置,对油菜秸秆喷施复合生物菌剂,可以加速秸秆和菌核腐解,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不但可降低下季油菜菌核病发生,还可使后茬水稻产量提高3%。
    听完介绍,观音寺村农民李培清十分激动:“如果把新技术集成使用后能有这么可观的收益,那我们真是可以快快乐乐把田种好啦。”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认为,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基本实现了农民“轻松快乐种田”,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油菜生产方式变革,从而提高我国油菜生产效益、国际竞争力和生产水平,增强我国食用油自给能力。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心声⑥

    深入实际才能解决问题

    http://www.farmer.com.cn/xwpd/jjsn/201405/t20140516_961351.htm

    【人物简介】

    傅廷栋,油菜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2年,他首次发现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国际杂交油菜应用的第一个十年(1985~1994),加、澳、中、印及丹麦等国只审定(注册)了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其中13个是利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种。他因此被国际油菜界认作“世界杂交油菜学科带头人”。30年来,中国应用波里马雄性不育材料育成的杂交种有100多个,累积推广面积6亿多亩。他育成油菜品种12个,累计推广面积近亿亩。

    他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杰出科学家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农业科学奖,印度MRPC“油菜研究终身成就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北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傅廷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菜生产快速发展,面积、单产增加了3倍,总产增加10多倍,目前国产菜籽油约占国产食用植物油50%。这些成绩是改革开放政策、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提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从1962年至今一直从事油菜品种改良研究,亲身经历了我国油菜品种的几次重大变革:一是将低产、抗病性差的白菜型油菜品种改革为高产、抗病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品种;二是将“双高”(高芥酸、高硫苷)甘蓝型品种改良为“双低”(低芥酸、低硫苷)甘蓝型品种;三是“双低”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育成和推广“双低”甘蓝型杂交种。目前我国“双低”品种面积已占油菜总面积的90%,其中“双低”杂交种约占70%左右。这些成绩是全国油菜种业工作者勤奋执着、协作创新的结果。

    1972年,我们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为世界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为了快出成果,我和老师刘后利教授将波里马不育材料分发给全国10多个单位共同研究,湖南农科院于1976年实现“三系”配套。

    1975年至今,我几乎每年暑假都到青海、甘肃进行油菜北繁研究,看到那里7月底小麦收获后一般不复种,就想到利用7月底到严冬之前2个多月时间的空闲耕地,播种以收获青饲料为目的的饲料油菜,解决饲料不足的困难。为此,我们育成饲料油菜专用杂交种“饲油1号”,亩产青饲料3~4吨,相当于30亩草原一年的产草量,可供2头羊吃一年,为西北、东北发展畜牧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目前,饲用油菜已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

    在几十年的育种经历中,我最大的体会是深入生产实际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执着坚持,就能克服困难;加强协作,才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