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湖北日报】解读身边的文明·华农大志愿服务


湖北日报讯 图为:2日,华中农业大学附小,即将去贵州支教的志愿者们向五年级班主任唐老师请教注意事项

  记者 龙华 实习生 杨梦晴 吴雁清 张婷

  华中农业大学以“红杜鹃爱心社”和“研究生支教团”为两大支柱的“本禹志愿服务队”,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贯彻在每一次志愿服务中,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需要的人。

  支教从这里起步

  —志愿服务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怎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怎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日下午2点,在华中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办公室里,华农大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赵凯、韩芳玉等四名同学正向五年级一班的唐雪瑞老师“取经”。

  2点45分,他们来到五年级一班教室听课,唐雪瑞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向他们示范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3月24日开始,赵凯等新一届支教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每天至少听两节课,学习上课和班级管理的技巧,为六月份即将开始的贵州和恩施支教做准备。

  赵凯说:“接过徐本禹大哥的支教接力棒,把服务大山的精神绵延下去。”12年来,学校派遣的10批共69名研究生志愿者支教前,都从这里起步,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行,从未间断。

  对话文明

  记者:你觉得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将给你带来怎样的变化?

  韩芳玉:或许我也会觉得很累,或许会想回家,但是我觉得这一年的支教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从本禹大哥和往届队员们身上,我感受到支教志愿服务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能提升个人内在文明素养。

  爱心不会孤独

  —文明示范作用被不断放大

  3日,“红杜鹃爱心社”本禹志愿队队长周俊带着志愿者卢林钰和王甫涛,来到武汉市盲童学校,例行每周一次看望孩子们。

  在教学楼二楼五年级教室,周俊见到了他最要好的两个学生刘紫炀和王可,他们已经认识三年了。一听到周俊的声音,王可兴奋地跑上前来,和周俊来了个“熊抱”,“周种地!”他们大叫一声,因为周俊学的是农学专业,他们给了个外号。

  刘紫炀在座位上一边做着工艺复杂的水晶花瓶,一边跟志愿者们闲聊,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王可不停地在人群中窜来窜去,显得非常开心。整个教室因为志愿者们的到来充满了欢声笑语。“跟周俊感情真好,他到底好在哪里啊?”记者问王可。“他哪里都好,总是来陪我们做手工,这感情就慢慢积累起来,我们好得无法形容!”王可大声说道。

  周俊所在的华农大红杜鹃爱心社,建立九年来,一直坚持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敬老院、盲校等地进行服务。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今,爱心社每年到社区服务达到1000人次以上。

  对话文明

  记者:三年的志愿者生涯,你有何改变?有什么体会?

  周俊:从大一时单纯想帮助别人,到大二号召同学们一起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再到大三将其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我的改变。爱心不会孤独,志愿服务就像是一花引来万花开,不仅爱心社在不断壮大,而且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关注弱势群体。这就是我的体会。

  从一个人到全校人

  —志愿精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走进位于华农大大学生活动中心内的“本禹志愿服务队”工作室,眼前的历史照片和荣誉墙吸引目光:

  去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信;

  2005年,徐本禹感动中国人物奖杯;

  2003年至今,延续传承支教“火把”12年,69名研究生贵州大山“剪影”……

  从1996年华农大成立志愿者协会起至今,全校已有18支分队组成的“本禹志愿服务队”,有1200多名志愿者队员;目前,全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19760人,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在内的2000多名师生员工,他们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每年注册志愿者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

  对话文明

  记者:志愿服务精神对社会文明有怎样的影响?

  华农大团委书记李金发:从一个人的坚守,到全校人的共鸣。志愿服务作为社会道德进步的显著标志,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它让青年人的理想担当化作实际行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正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

  作者:王子毅

    http://news.163.com/14/0408/06/9P9QGKO100014AED.html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