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傅廷栋:韶华尽付最美花

 图为:傅院士在实验室为学生授课。(记者 孙文 摄)

湖北日报讯 原题为“他的科研人生献给了最美的花”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范敬群

  院士档案

  傅廷栋,1938年9月生,广东郁南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现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1972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Pol-cms),1999年又发现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Haucms,育成多个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曾获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首届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

  2月18日,飞雪初歇。在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76岁的傅廷栋院士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这一天,尽管天气寒冷,他仍然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泥泞的实验田里,带着研究生们观察、做记录。

  什么花最美?油菜花。什么花最香?油菜花。什么油最好吃?双低油菜打出来的油营养价值最高。这是傅廷栋院士对三个问题的回答。他的科研人生,便奉献给了世上最美的花。

  实验田里知春早

  从傅廷栋院士办公室的窗口望出去,油菜实验田里,早熟的油菜品种已开了一大片花。金灿灿的油菜花,绽放着早春的气息。“有些油菜花元月就开了。”傅廷栋院士说,此前温度较高,油菜花期会有所提前。

  这片实验田可不一般,拥有多种油菜品种和育种材料,堪称一部油菜研究的活教材。多年来,傅廷栋院士和同事们追逐春天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田间的雄性不育材料中,便包括大名鼎鼎的“波里马”。1972年,一个春天的早晨,在校办农场金黄色的油菜地里,年方34岁的傅廷栋发现了19株“波里马雄性不育型”油菜,从此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油菜育种实践。作为国际上发现的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菜种植进入杂交油菜时代的步伐。为了这个发现,青年傅廷栋经历了2年多的试验、排除了几十万株。

  1999年,傅廷栋院士又发现了一种新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Haucms,有望替代“波里马”成为杂交油菜的“新妈妈”。对此,国外同行惊讶地问:“傅,为什么又是你发现的?”“下田。下田多了,你就会有发现了。”他这样回答。

  无论酷暑寒冬、日晒雨淋,傅廷栋院士始终坚持下田。

  在他办公室的衣物架上,记者看到了这样几件:一顶草帽和几顶布帽,一件长大褂,一个放着记录本的布包,一件用塑料布和塑料绳简单穿成的围裙。旁边,三双套鞋沾满了泥。

  华中农大师生中流传着“傅氏六件套”的说法——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有一年,在学校工会举办的晚会上,有个单位的节目是人物模仿秀,当表演者穿戴着“傅氏六件套”出场,全场大笑,随即掌声雷动。

  一年当作三年用

  傅廷栋院士爱下象棋。说起这个春节和小孙子对弈的战绩,他颇有点得意:“当然是我赢!我闭着眼睛下,小孙子还是下不过我。”

  傅廷栋年轻时爱好广泛,如文学、游泳等,还曾横渡长江。不过,他一生中最大的爱好还是科研,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贡献给油菜科研事业。“一个人搞研究工作,当他感到时间不够用时,他才真正入行了。”这是傅廷栋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对他来说,一年是当作两年甚至三年来用的。

  每年5月中旬油菜收割完后,傅廷栋和同事们还来不及把油菜脱粒、晒干,就又马不停蹄地背着油菜角果,赶往青海、云南等地进行夏繁。这样,工作强度虽然增加了一倍,一年却干了两年的事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困难,他和同事们常常因购不到火车卧铺票或硬座票,只能挤在车厢中间站着、蹲着。

  在一次调研中,傅廷栋院士目睹了黄土高原农牧区饲料短缺、生态恶化的现象,又开始琢磨能否在油菜上想点办法。1999年以来,他多次深入西北农村,在甘肃与农业部门合作进行“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麦收后播种,生长60至80天,亩产油菜青饲料达3000公斤,这相当于30亩中等草原产量,可供6头羊吃100天。

  傅廷栋选育的“饲油1号”,目前正在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黑龙江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但可以解决饲料不足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显著作用。

  从1975年开始到西北的基地做试验,如今已快40个年头,年事已高的傅廷栋院士仍不知疲倦地研究着、奔波着。中间可曾中断过?他想了想,认真地告诉记者:“有一年住院,有两次因为出国,所以没能去西北。”

  让科研围着农民打转

  2月中旬,一位陕西农民无意中得知有关饲料油菜的信息,迫切地打电话到傅廷栋院士的办公室,希望能在今年小麦收获后试种。这让老院士非常高兴。

  对世界杂交油菜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傅廷栋院士,一直有个朴素的信念:要让科研围着农民打转。自己的科研成果能被农民认可、为农民造福,是他感到最幸福的事情。

  1992年,选育我国第一个低芥酸杂交油菜品种“华杂2号”;此后至今,先后主持育成“华杂3号”、“华杂4号”、“华协1号”、“华油杂62”等10余个双低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近1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傅廷栋院士和全国同行们的努力下,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杂交油菜的国家,杂交油菜已占油菜总面积的70%;同时也是最大的油菜生产国,占全世界近25%。而湖北油菜生产在全国连续十几年名列第一。

  眼下,傅廷栋院士正致力研究不育系Haucms的恢复系。他乐呵呵地透露:“最近研究进展不错!这个新的不育系,比波里马稳定。”

  国际油菜界的专家们,对这位朴实、低调、执著的中国同行十分尊重。

  1991年7月10日,在加拿大举行的第8届国际油菜大会上,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代表共同见证:“杰出科学家”奖章授予傅廷栋,这一世界油菜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首次被亚洲科学家获得。德国科学家评价说:“傅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欧洲人毫无保留地将这归功于中国人。”

  2007年3月,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来到武汉。这一规格最高的国际油菜学术会议,以往都在欧美国家举行。闭幕式上,担任大会主席的傅廷栋院士致辞后,会场发生了感人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起立,将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为中国(也是亚洲)第一次成功举办国际油菜大会作出努力的人们。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