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兽医院士陈焕春:农民出生 曾攻克世界性难题

  湖北日报 文/记者 文俊 通讯员 李述武 陈汉梅 丘剑山 摄影/记者 孙文

  编者按:院士,象征着崇高的学术地位和荣誉。目前,我省院士人数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他们长年累月埋头实验室、生产车间、建设工地,探索创新,培养人才,为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即日起,本报推出“院士风采”栏目,引领读者从院士们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中得到启迪;感受院士们不畏艰辛、卓越奋进、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质。




  院士档案
  陈焕春,男,1953年生,恩施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他在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防治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多个奖项。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入选“湖北省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昨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院士登上领奖台,从省委书记李鸿忠手中接过科技突出贡献奖证书。当省委书记与陈焕春的手热情地握在一起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位被称为“养殖户的守护神”的院士,在19岁时,就将其人生道路与动物疾病的研究紧紧拴在一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到当初的选择,双鬓中藏着丝丝白发的陈焕春憨厚地笑了笑,说:“动物健康,人才安全!”纵观他40多年的科研之路,这短短的一句话惊心动魄。
  他从大山走来  被称为“养殖户的守护神”
  在60出头、神采奕奕的陈焕春身上,看不到一丝心身疲惫、未老先衰的迹象。在农民眼中,他是关心养殖户疾苦,能睡棚屋、下猪圈的“守护神”;在同事学生眼中,他是位温和敦厚的长者,是实验室最后关灯的那个人。
  这位从大山里走出的院士潜心科研,更关心民生。2013年,禽流感闹得人心惶惶、市场上鸡鸭难卖的时候,陈焕春带头吃鸡。当时他边吃鸡腿边说:“用70℃的水,2分钟就可杀死禽流感病毒,100℃只要一分钟。”而在2005年,猪链球菌疫情暴发时,在疫区的陈焕春也点着要吃回锅肉。
  1953年3月20日,陈焕春出生于恩施一个农民家庭,不识字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常常把孩子们关在土房的楼上,不到时间不准下楼。现在,陈焕春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常常会勉励他们:“穷则思变,贫穷和困难是人生的财富。”
  1972年,19岁的陈焕春被推荐到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4年后,留校任教的陈焕春到天门县实习,发现那里流行一种耕牛腹泻病,许多耕牛死亡,农民无牛耕地,出现人拉犁的悲壮场面。在农村长大的陈焕春见此又伤心又难过,他对自己说:“一定要做好家畜传染病的研究工作,让农民不再受这种苦!”
  攻克世界性难题  舍弃高薪报效祖国
  1984年,陈焕春被公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留学。一入学,导师就对他说:“你不能读学位,因为我们国家不承认你的学历。”
  陈焕春回答说:“我只有两年的时间,我来这里最重要的是学到真正的技术和知识,回国后能解决我们国家动物传染病的问题!”
  就这样,陈焕春留了下来。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了解和部分掌握了实验室的各项技术。导师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并主动提出资助他去学德语。3个月后,陈焕春成为慕尼黑大学的正式学生,开始攻读兽医学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导师告诉他牛冠状病毒感染危害严重,但国际上无人能建立简便、快速的ELISA方法。想起1976年看到的“人犁地”的惨状,陈焕春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课题,经过了一年多的反复摸索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处理抗体的方法,成功地破解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1989年,在德国留学5年的陈焕春婉拒了导师推荐的工作机会,放弃高薪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回到华中农业大学一间不能正常供水供电、没有一件科研仪器可用的研究室。
  回国没多久,我省大批大批的猪突然死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陈焕春每天泡在实验室和猪圈里,饿了啃上一口面包,渴了喝一口水。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再研究,他找出了危害我省养猪业的一个罪魁祸首——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1990年,陈焕春从大量死亡的仔猪的病料中分离出了伪狂犬病病毒,有效地控制了该病在我国的暴发与流行。2004年,陈焕春被任命为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攻关总体专家组组长,他的研究团队不分昼夜,刻苦钻研,研制了10余种禽流感抗原和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为禽流感的防控乃至净化提供了有效工具。2005年6月,四川暴发一种怪病,39人死亡,大量生猪发病死亡,陈焕春赶到现场及时确诊,并提出了紧急控制方案,使该病在一个月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当时有人说:“非典时期有个钟南山,四川怪病有个陈焕春。”
  创新创造创业  让科研服务于社会
  “我国是动物农业大国,却是出口小国,生猪的疾病防治便是瓶颈,我们得抓紧啊!”陈焕春忧心忡忡地说,当前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者面临五大艰巨任务:一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二是人畜共患病愈演愈烈;三是外来病对我国的威胁日益严峻;四是宠物和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五是食品安全问题。
  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跨越,2001年陈焕春带领团队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创办以来,累计销售收入7.2亿元,上缴税收9487万元,解决506人就业。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但陈焕春扛过来了,他说:“我们做的科研课题要来源于生产实际,得到的科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服务于社会。”
  有人说陈焕春是工作狂,陈焕春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多工作有利于健康!在动物疾病防治领域,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不能被动应付,要筹备长治久安之道才行!”
  兽医的荣耀
  □ 文俊
  他每日忙忙碌碌,却从不觉得累,因为“多工作有利于健康”。
  他拥有多个头衔多种荣誉,但最认可“兽医”这一身份,他说“人生如果重来,我仍然会做一名兽医,带着药具箱子,穿梭在天高地阔的乡村。”
  这就是陈焕春,他朴实、随和、可亲,但不经意间,你就会被他随口而出的话语击中灵魂。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一直不愿多谈自己的成就和贡献,而是谈他的团队,谈当前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61岁的他常常去农村的猪圈牛栏,为家畜治病为农民解忧。身边的人说“陈院士蹲着给动物看病,一蹲就是一上午,起身时,需要有人抬他起来”。
  走近陈焕春,我们获得的是一场灵魂和信念的洗礼。在他充满挫折、磨难、奋斗和荣誉的人生档案里,震撼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他对信念的选择与坚守。
  走进陈焕春,我们催生的是百姓情怀与使命担当。支撑他不懈攀登科学高峰的,正是他那份对农民疾苦的悲悯之心,对社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责任编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