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手机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一顿饭”的分量有多重?

  “饭局少多了,饭菜清淡了,但脑子里的吃喝观念还得大扫除。”日前,一些基层干部谈起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的现状,有此说法。从中,能感受到大吃大喝风气得到有力遏制,也提醒党员干部反思奢靡背后的思想根源。

  有一个顺口溜流传已久:两菜一汤,生意跑光;四菜一汤,生意平常;六菜一汤,生意兴旺;八菜一汤,独霸一方。一顿饭的分量有多重?有人认为,吃好喝好招待好,才能体现合作诚意、争取资金项目,为地方赢得发展机会,甚至喊出了“接待就是生产力”的口号。

  类似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实则大谬。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企业家去某地洽谈投资项目,达成了初步意向。然而,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当地一些干部跑来“蹭饭”,一开席,多出几桌人。见此情景,他决定放弃投资。“项目还没做,就有人围过来吃上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一顿饭为何吃黄了一个项目?企业家透过宴席上油光满面的不速之客,“照见”一些干部的吃喝习气,进而担心经营环境不善,发展前景不好。“一饭之忧”中,隐含着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的蝴蝶效应,令人想起《韩非子》里的“一箸之怖”。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当即就恐惧了。为什么?在箕子看来,使用象牙筷子必定要使用犀玉之杯;有了象筷玉杯,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吃着山珍海味,必然要穿锦衣华服、住高楼大厦。如此“消费升级”,实质上是一条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不归路。

  古人云“侈则肄,肄则百恶俱纵”,“一顿饭”往往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冰山一角。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纵情于声色犬马,整天琢磨喝多贵的酒、盖多高的办公楼、住多大的房子、坐多好的车子,私欲不断膨胀,哪里还会心疼宝贵的财政资金?哪里还有心思去为老百姓做实事?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胡吃海喝、奢靡享乐,不仅成不了改革发展的大业,更会败坏风气、贻误大事、离散人心。因为发展的机遇,从来都不存在于高台上的华堂、舌尖上的盛宴、车轮上的铺张,而蕴含于勤俭者的积累、实干者的汗水、改革者的开拓之中。“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摈弃过时的“吃喝经”、清除思想上的“馋虫”,才能惯于朴素、甘于清廉,让奢靡之风难以回潮。

  “一顿饭”的分量有多重?有时,它重于整个世界。抗战期间,陈嘉庚在延安和重庆各吃了一顿饭,一顿只有蔬菜和群众送来的一只母鸡,一顿则是八百大洋的豪宴。一俭一奢,高下立判,陈嘉庚由此断定“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品味这“一饭之悟”,让人备感发扬艰苦奋斗等作风之重要,疾感破除“四风”等积弊之迫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西柏坡立下的“六条规矩”,依然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詹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晓晨